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太和“银发龙友”国际赛事获大奖

2025-11-28 08:48|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20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耿万荣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提起舞龙,人们总会联想到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壮年汉子,在锣鼓喧天中手持龙灯、挥洒自如的身影。而在太和县,有一支老年舞龙队正以矫健的舞姿改写这一印象。这支由县老年大学龙舞班学员和龙鼓舞协会成员组成的队伍,不仅用舞龙丰富了晚年生活,更站上国际赛场斩获大奖,成为当地全民健身与文化传承的鲜活名片。

队员在表演中


  为了健身爱上舞龙

  11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太和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远远便听到节奏铿锵的鼓点——老年大学龙舞班正在开展日常训练。

  彩龙在银发队员手中腾跃盘旋,红绸翻飞如霞光流动。他们转身挥臂、变换队形,身姿矫健不输青年。不少市民驻足围观,为这份暮年活力鼓掌。

  “每天练上一小时,腰不酸了,背不疼了,心情也敞亮了。”训练间隙,队长刘国会向记者讲述起队伍的由来。

  在太和县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刘国会,因常年劳累落下腰颈不适的职业病。一次偶然接触舞龙后,她发现其中的转身、挥臂等动作能有效缓解肌肉劳损,于是萌生了“让更多老人受益”的想法。

  2021年11月,在好友李海龙的支持下,她发起成立了太和县龙千姿舞龙俱乐部。

  起初队伍只有十几人,随着口碑传开,越来越多老人慕名加入。他们或是为了摆脱慢性病困扰,或是希望丰富晚年生活,相同的追求让大家成了“银发龙友”。

  俱乐部的红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2024年3月,在太和县老年大学支持下,龙舞班正式开办,首期就有86名老人踊跃报名;2025年3月,太和县龙鼓舞协会成立,规模很快扩展至300余人。

  科学训练,一“舞”成名

  队伍成立初期,困难接踵而至:没有固定场地,只能在公园空地“看天训练”,风雨一来便被迫中断;器材匮乏,仅有一条简易彩龙和借来的鼓,大家轮流使用;服装、道具的购置维修费用,常由刘国会自掏腰包垫付。

  更棘手的是,多数队员零基础,连基本的挥臂、转身都难以完成,复杂队形更是难上加难。刘国会和核心队员没有气馁,齐心协力寻找出路。

  为解决场地问题,她们多次向县文旅体局和老年大学汇报沟通,最终争取到固定训练场所与基础设施;在资金与器材方面,通过队员自筹、企业赞助和部门支持,训练条件逐步改善。

  “安全是第一位的。”刘国会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针对老年人身体特点,队伍摸索出一套科学训练模式:每周控制训练时长,每次先做20分钟热身,拉伸后再循序渐进练习基本功;高难度动作则拆解为简单步骤,直到每人熟练掌握。

  2022年春节,队伍在县文化艺术广场进行首次公开演出。演出前,队员冒着严寒反复彩排,刘国会一边打磨动作细节,一边鼓励初次登台的队员。

  演出当天,整齐的队形、灵动的舞姿与震天的鼓点赢得满堂喝彩。表演结束后,不少老人现场咨询报名,舞龙队也由此一“舞”成名。

  国际赛事斩获大奖

  今年初,太和县老年大学龙舞班与龙鼓舞协会代表队参加了在山东台儿庄举办的全国鞭陀龙大赛。凭借出色表现,他们在组委会推荐下,代表安徽出征2025年中国海南鞭陀龙国际邀请赛。

  海南鞭陀龙国际邀请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6支顶尖队伍同台竞技。能够站上国际舞台,全队上下倍感振奋,随即投入高强度备战。

  11月中旬,比赛正式拉开帷幕。各国队伍轮番上阵,激烈竞争。轮到太和县老年大学龙舞班与龙鼓舞协会代表队登场时,队员们迅速进入状态:彩龙时而腾空跃起,时而盘旋游走,时而舒展如翼,将东方龙的矫健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当主持人宣布太和县老年大学龙舞班与龙鼓舞协会代表队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时,队员们热泪盈眶,紧紧相拥。

  成绩只代表过去。刘国会表示,队伍已将工作重心转向“舞龙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公益活动,通过在中小学开展义务指导,传承舞龙文化。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