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从困在水上到富在水上

2020-9-15 09:4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979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沈云鹏 闻炜|来自: 阜阳日报

  金秋时节,颍上县夏桥镇安徽聚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万亩莲藕生态种养殖基地又迎来了丰收,一筐筐刚刚采出的鲜藕经过清洗被装上开往大城市的运输车。
  
  “今年雨水多,不少地方受灾严重,但基地的莲藕产量基本没受影响,我们的收入也有了保障。”看着藕田丰收,在聚颍农业务工的脱贫户叶新文告诉记者,自莲藕基地落户村里,他就来到这里干些零活,一年就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紧靠沙颍河,旱涝频繁的夏桥镇有耕地6.1万亩,其中不少是低湖洼地。前些年,当地村民按照“一麦一稻”的模式种植,正常年景亩均纯收入不足千元,若遇上多雨的年份,连种子钱都得赔进去。
  
  2016年以来,夏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多方争取资金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引进了聚颍农业、铭阳渔业等企业,流转2.9万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产业。
  
  “当初落户夏桥镇,就是看中了这里连片的低洼地和日益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聚颍农业负责人周迎春介绍,实践证明,这几年基地效益不错,每亩能有3000多元收入,还带动了40多名贫困户务工,年均增收1.2万元。
  
  眼下,聚颍农业又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计划进一步扩大莲藕种植面积,并准备发展莲藕深加工产业,通过制作藕粉、藕丁、休闲食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民生洼地”到“生态宜居高地”,夏桥镇是颍上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蔬菜“三水”产业,探索“以水兴县、以水富民”路子的缩影。
  
  近年来,面对“水利不兴、百业不举”的形势,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的颍上,以治淮为重点,筑堤建坝,开沟挖塘,蓄泄兼治,着力完善庄台及行蓄洪区的水利功能,并结合地理条件和资源特点,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走上了农牧结合、立体种养、产业脱贫发展之路。
  
  目前,全县鸭鹅等水禽存栏量达300万只,已发展莲藕、茭白、菱角、芡实等水生蔬菜10万亩,发展稻虾、稻泥鳅、稻蟹等综合水产养殖20万亩。同时,该县还利用沿淮洼地水草繁茂的优势,鼓励引导农户和企业养殖牛羊10万头,“三水”产业的版图日益完善。
  
  颍上县还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进程中来,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贫困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已发展到户产业项目26.87万个,已兑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资金3.5亿余元,其中特色产业发展达标户累计5.34万余户,发展水生蔬菜5.85万亩、水禽20万头(只)、水产养殖2.84万亩;全县78个贫困村均实施了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每村均有一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个以上的产业扶贫基地,其中26个贫困村达到省定特色种养业扶贫“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52个村达到特色村标准。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颍上县贫困发生率已由2014年的10.39%降至0.26%,实现了从穷在水上、困在水上到富在水上、美在水上的蝶变。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