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辆大货车一字排开,早早赶来的村民有的用剪刀铰断瓜藤,有的负责接瓜扛送,有的在装车码瓜……这是记者日前在颍东区杨楼孜镇王小庄村黑皮冬瓜种植基地看到的一幕丰收场景。 王小庄村地理位置偏远,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6户,“一麦一豆”是村民们沿袭多年的种植传统。如何改变种植结构,带领贫困户和全村人致富?这是王小庄村“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深圳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的乡亲透露一个信息:黑皮冬瓜肉厚汁多口感好,市场俏销,且价格有保证。经过考察,村党总支书记董贺朋率先表态:变“一麦一大豆”为“一麦一冬瓜”。 董贺朋带头一吆喝,5名村民积极响应,成立了利之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0亩,种起了黑皮冬瓜。2018年,黑皮冬瓜市场行情不错,批发价从0.55元一斤涨到0.8元一斤。“遗憾的是当年的亩产量只有1万斤,去掉工人工资、土地租金等,略有盈余。”董贺朋回忆说,他们总结经验后,一致认为得想办法提高产量。 2019年初,董贺朋与杨楼孜镇农经站科技员张德红一起从河南请来技术专家,长期驻地指导,亩产量一下子窜到2万斤。“按一斤0.5元的批发价算,亩均纯收益6000元,比种植小麦和大豆高上好几倍。”董贺朋说。 脱贫户董贺飞因病致贫,如今在农场务工,负责薅草、浇水、打杈、上架等工作,日工资80元。“俺身体不好,外出打工没人要。现在的这个活不重,每个月收入也稳定。” 在利之发家庭农场的帮助下,贫困户郭兴付学会了种植技术,使用农场提供的免费种子、化肥,走上种植黑皮冬瓜的增收路,“去年,十多亩冬瓜卖了十多万元,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0多亩。” 这两年,通过开拓电商销售渠道,王小庄村的黑皮冬瓜走进了“一亩田”等网络平台,与几十家外地客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销到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地。 市场前景好,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目前,王小庄黑皮冬瓜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亩,从业者达200人。今年初,该村又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选用“铁心2号”冬瓜作为主要品种,每年春秋两季种植,分别在6月、10月上市。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