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公益放映员吴建华的光影情怀

2020-10-28 09:50| 编辑: 刘黎 | 查看: 2219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梅飞 实习生 王星辰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夜色低垂,公园里,幕布支起,灯光射出,一部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幕布背后,65岁的公益放映员吴建华正守在放映机前。
  
  1977年退伍后,吴建华成了阜阳地区电影公司的职工。从影片拷贝管理、放映、技术维修,再到退休后成为一名公益放映员,风风雨雨40多年,他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建华在整理片子
  
  退伍后成了一名电影人
  
  在阜城王家花园小区见到吴建华时,他正在摆弄几件“宝贝”:老式放映机、拷贝的影片作品。和老物件一起珍藏的,还有一个印有“安徽省电影放映人员证”的小本子,它见证了老人沉淀半生的光影情怀。
  
  吴建华的老家在亳州,父亲曾于上世纪60年代任县级电影管理站站长,从小他就喜欢跟着电影队下乡。那个年代,只要听说有电影放映队要来,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要赶过来凑热闹。“电影晚上开始放映,人们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吴建华说,只要幕布一亮,片头曲响起来,黑压压的人群就安静了下来。
  
  耳濡目染下,吴建华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7年,退伍后的吴建华顺利通过考核,成为阜阳地区电影公司的一名职工,负责电影拷贝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倒片。
  
  吴建华说,电影放完后,把片子从片尾转到片头,这样才能用于下一次播放。这份在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工作,吴建华干得津津有味。
  
  和妻子因电影结缘
  
  做了一段影片管理工作后,20岁出头的吴建华开始带着放映机和发电机外出放映。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只要听说电影放映队来了,人们很快便围了上来。
  
  吴建华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是人们夜晚打发时间的主要娱乐活动。“我妻子是别人介绍的,听说我是做这个工作的,当时就答应了。后来她跟我说,她很喜欢看电影,每天都盼望电影放映队来。”
  
  不过,那时候的电影设备比较落后,常常出现各种毛病。有时看着看着突然没声了,有时突然断电、没了影像……当出现问题时,银幕下乌压压的人群就会躁动起来,催促电影放映员尽快维修。
  
  面对这些头疼的问题,吴建华决定外出进修。他参加了安徽省电影培训班,主要学习电影放映、扩音维修专业,又去哈尔滨、广东等电影机械厂进修。之后,吴建华成了公司的骨干人员,电影机器维修和安装都由他经手。
  
  退休后成为公益放映员
  
  随着电视机走进寻常百姓家,电影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少,收入快速下滑。许多电影放映员到了无法支撑生活的地步,纷纷开始自谋生路。
  
  “我一辈子离不开电影,决定继续走下去。”吴建华说,当时城市电视机普及率高,可农村地区群众对电影仍然有需求。从2000年起,他骑着三轮车带着放映设备,走进阜城附近乡镇,给大家送去一场场视觉盛宴。
  
  因在农村电影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吴建华于2008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个人”,当年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100人。
  
  尽管这份事业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少收益,吴建华却始终坚守在电影放映一线。
  
  5年前,吴建华退休了,又成为一名公益放映员。“每天听不到放映机的响声,浑身不舒服。”他笑着说,自己对电影有一种莫名的依赖感。
  
  如今,只要条件允许,他每天傍晚五六点准时出门,用电动车拉载着放映设备,到城区的公园放映电影,内容紧扣时代主题,以科普宣传教育和故事影片为主。
  
  “看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只要还有一名观众,我都会好好放下去。”吴建华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