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葫芦李” 一家四代做烙画葫芦 见过“葫芦李”烙过的葫芦,人们都忍不住夸赞,这些葫芦会说话。“葫芦李”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人们对太和县大庙集镇小李村李廷昌一家数代人的称呼,李廷昌祖孙四代做烙画葫芦。 清末民初,太和县后李庄村民李连科因家乡饥荒,到山东以做木匠活为生。期间,遇到工艺葫芦制作工匠刘一水在葫芦上烙画,便拜刘一水为师学习烙画技艺。多年后,李连科学成回乡,办起烙画葫芦作坊。他在葫芦上烙制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一时间“葫芦李”在太和以北便家喻户晓了。 李连科的儿子李洪月长大后,也随父亲学习葫芦烙画技艺,李洪月又把烙画技艺教授给儿子李廷昌。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土地包产到户,李洪月和李廷昌父子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了四五亩葫芦,把葫芦加工作坊做得有声有色。2010年,李廷昌的儿子李海腾、李海岩开始学习烙画葫芦制作工艺。 为提高烙画葫芦的工艺水平,李海岩到西安美院工艺美术系进修1年,回来后把烙画工艺与雕刻、掐丝等工艺相结合,制作出的烙画葫芦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内涵。气象万千、景物瑰然的山水画葫芦,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的古诗词葫芦,风格迥异、笔力劲挺的百寿葫芦,如水墨画般的人物山水、迎风绽放的牡丹、苍劲有力的书法都一一在葫芦上展现。几年来,李廷昌、李海腾、李海岩父子三人的烙画葫芦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及葫芦爱好者的喜爱和珍藏。 2016年,“葫芦李”成立了“太和县葫芦先生工艺品有限公司”,在本地以及云南、河北等地拥有了500亩葫芦种植基地。新建厂房、冷库、烘干房共2000平方米,并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激光雕刻设备。让传统的手工烙画葫芦工艺实现了机器规模化生产,产品远销至广东、上海、西安、江浙等地,年产值达500万元左右。李廷昌被确定为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龙台村葫芦基地被确定为烙画葫芦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 下一步,父子三人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力度,打造“葫芦李”生态农庄项目,推进乡村旅游,促进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三产合一的新发展模式,打造本地特色农业。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