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峰在田间指挥抗旱 八月的太和县,烈日炙烤着大地,气温攀升至36℃以上。赵集乡双龙村的玉米地里,皮肤黝黑的王利峰正弯腰铺设水带,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滴入干裂的土地,身上的衣服早已汗透。“快!接上水泵,供电!”王利峰扯着嘶哑的嗓子喊,声音里带着军人特有的急促与坚定。 作为双龙村的“兵支书”,这一个多星期来,王利峰带着村民在抗旱一线连续“作战”。这片3000多亩庄稼地,占全村土地的85%,是村民的“钱袋子”,更是他心头沉甸甸的牵挂。 从“迷彩绿”到“泥土黄” 多日无雨,千亩土地裂开了缝,玉米叶子也卷了边。 “部队里讲‘保家卫国’,咱现在就是‘保苗护粮’!”7月底,王利峰就召集村干部开了场“战地会”。会后,他迅速分工:选调生和驻村队员负责采购水带、电线;其他村干部划片包干,直奔地头。此后,田间地头成了“战场”——他和村民一起扛水带、移水泵,拿铁锨带头清淤疏渠,确保水系贯通。 “部队拉练是为了打胜仗,咱抗旱是为了保丰收。”抹一把脸上的汗珠,王利峰的笑容里带着泥土味。这份“敢拼”的劲头,从2018年推动土地流转时就已显现:他挨家挨户解释政策,用“军人信誉”担保每亩年租金1000元,绝不拖欠;面对质疑,他带着村干部埋头干,3年流转土地3000多亩,让零散地块变成连片良田。 村集体收入连年翻番 2016年,退伍后的王利峰到双龙村任扶贫专干,负责扶贫信息核实与填报工作;2018年,双龙村“两委”换届选举,王利峰当选村党委副书记。军营锤炼的攻坚基因,让他对破除村里“穷根”有着坚定的信念:“要像军人打仗一样,先啃硬骨头!” 当时,双龙村没有产业、土地零散、道路不通。为了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王利峰利用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对口帮扶的40万元资金,在村里建起20多个大棚,承包给有种植经验的农民发展瓜果蔬菜种植。他还多次赴四川考察,引入四川农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双龙村发展订单农业,让村里1000多亩土地种上高粱。为修路,他天天往县里跑项目,借着政策东风,让曾被铁路、河湾“困住”的双龙村,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家园。 2020年,王利峰担任双龙村党支部书记,他更是扎根一线搞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园带动百余人就业,人均增收超万元;村集体购置挖掘机对外承包业务,年增收数万元;创新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还让全村因良好信用获镇农商行2000万元授信,入股县职教园,每年分红100万元。在王利峰带领下,双龙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80万元增至2024年220多万元。去年,该村入选安徽省2024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眼下,该村正谋划地下污水分离工程,规划老房改民宿、建设10公里骑行道…… 从军营到乡村,王利峰褪下的是军装,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抗旱一线的水带、产业园里的大棚、村民增收的账本,都藏着他“军人式”的执行力:说干就干,干就干成。 “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一直在。”田埂上,王利峰擦了擦汗,望着连片的玉米地,眼里映着希望。这位“兵支书”正用汗水浇灌土地,用坚守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真正含义。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