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亲,亲娘。娘,个头不高,柔弱瘦小。娘18岁嫁给同岁的父亲,从此开启了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生命旅程。娘用柔韧的双肩挑起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的重担,娘像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负重包容、虚怀若谷、坚韧前行,为全家撑起一片晴朗天空…… 没读过一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娘亲,知书达理,品尝人间烟火,深知知识的力量。娘说不出“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人生”等高谈阔论,但娘常挂在嘴边的都是教育儿女要好好念书,要老实本分、争气傲强。有一次,记得上初中时,跟着娘下地除草松土,穿着娘亲手做的粗布单鞋,不一会鞋子里溅了不少泥土,我顺势脱下鞋子倒出泥土,正好被娘瞧见。娘略有沉思地对我说:“你瞧瞧,泥土是倒不尽的,泥土是养育万物生灵的,你只有争气走出乡村、走向城里,鞋子里或许不会灌进泥土。”我知道这是娘激励激将的话语,娘是望子成龙,让孩儿发奋读书,追寻那诗和远方的憧憬及梦想。 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每到农闲时节和闲暇之余,纺线织布是娘终日劳作的家务活。手工织布可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坐上织机操作,不仅要手脚并用,还要眼观耳听,手中的织梭左右穿梭,力气活加灵巧度要巧妙结合。娘挥舞手中的织梭织出了春夏秋冬的交替轮回、织出了岁月的苦累心酸、织出了儿女身上保暖御寒的件件衣衫。 世事变迁,斗转星移。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城市和乡村,改革的内生动力也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男女老少也脱下了世代穿着的粗布衣,换上了城里人穿的涤卡、的确良。农户的织布机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娘织布的重担也被随之“解放”,但娘生性闲不住,家里、地里,房前屋后,无论刮风下雨,烈日当头,终日都是娘忙活忙碌的身影。娘像上紧发条的钟表推着时光前行,不知疲倦、任劳任怨。娘一生生养了5个子女,还要孝敬赡养祖父、祖母,一家9口人的吃饭穿衣、浆洗晾晒、缝缝补补,几乎都是娘一个人承担。遇到农忙季节,娘怕牲口耕作太累,就一人推着石磨磨面,一次次、一圈圈、一年年,娘用弱小而坚韧的脚步丈量着时光年轮,追赶着日月星辰…… 娘性格随和,勤劳质朴,行好向善。邻居吵嘴、夫妻怄气、后生调皮,凡是农村乡间的揪心事、烦心事,只要娘听说都要管一管、说一说,娘用家常式的和风细语慰藉着乡里乡亲的心,为缺食少衣的邻里乡亲送物送衣,诠释着一位普通农家妇女爱的心地。娘还练就了一手好手艺,过年炸馓子,每到春节前的十天半月,娘就会被乡里乡亲请去,为东家西舍炸馓子。娘披着单薄的衣衫,顶着油烟熏呛,出工出力分文不取,传递着爱的暖意。 娘总是叮嘱我们:“做人要心端品正,贤良正直,不能做昧心事,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2年初秋,在收获希望的季节,娘有生第一次被逐级推荐,并光荣当选安徽省“五好文明家庭代表”。娘穿着自己亲手做的粗布鞋和一身普通而干净的衣裳,来到合肥稻香楼,接受颁奖。娘也许至今都不知道什么是华丽的转身,但娘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后来,娘先后被县、乡推选为人大代表,成为代表基层乡亲、参政议政的普通妇女。娘用浸满汗水的衣襟铺就了一条人生光彩之路。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