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人民医院从疫情防控第一线凯旋的女医护工作者收到志愿者赠送的鲜花。 阜阳民生医院8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市汉阳医院。 志愿者参与街头消杀作业。 庚子年前夕,阜阳人与往年一样,期盼着除夕夜的全家团圆。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后,开启走亲访友模式。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1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 1月23日,阜阳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最艰难的战争打响了。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像一簇簇小火焰,在请愿书上有力地跳动着。正下方是一个个医生手写的签名,一笔一划,希望组织将其派到第一线。“没有一个人退却,每个医务人员都全力以赴!”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韩明锋的记忆里,这场战“疫”是他从医以来最焦灼的一场考验。疫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危重病人的预后和转归怎样?如何有效治疗?10个多月以前,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未可知。再加上当时恰逢春节,防护物资的短缺、人员设备的不足,也大大加剧了应对疫情的难度。 疫情无情人有情。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关闭城乡活禽交易市场,迅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全市进入“战时”状态,阻断疫情扩散“十禁止”出炉……紧接着,随着疫情的加剧,公交全线暂停运营,全市零售药店暂停销售退烧、止咳类药品,外防输入……一项项防控举措落地有声、立竿见影,努力把防控系统的每一块短板都补齐,切断疫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链,为保护广大市民的生命健康构筑起坚固的“防火墙”。 在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里,很多阜阳人已经没了过年的心情。透过窗,外面的风景依旧,却没了热闹的氛围。大家自觉响应号召,不出门、不聚集,网络和电话成了连接彼此的渠道。为了守护这座城市,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党员、志愿者、普通群众并肩而行。 而当时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月27日,我市第一批6名医护人员肩负神圣使命,逆向冲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武汉。此后,我市公立医院共先后派出29名医护人员奔赴战“疫”一线。阜阳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用他们的专业、责任和耐心,无私无畏地全力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安全,贡献着阜阳的力量。 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最终迎来了春回大地。好消息不断传来:2月4日,我市首批3名确诊重症患者痊愈出院;2月8日,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通告,有序启动全市企业复工;3月4日,住院病例全部“清零”,155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3月4日,我市各县(市、区)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全部低风险…… 阜阳这座曾被疫情冰封的城市,在春天里慢慢融化,脚下的街道逐渐变得喧闹,市井升腾起熟悉的烟火气,工厂机器再度轰鸣,校园里又响起琅琅读书声…… 孙伟:危重病区的战士 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二院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收治四大基地医院之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危重症病区主任孙伟及其科室医护人员担负重要的责任。 新冠肺炎整个临床救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重型/危重型病例,患者大都有多种基础疾病,救治难度大。自1月15日收治第一例留观病例起,孙伟带领本院及兄弟医院多个科室3批次、100余名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市二院共收治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5例,治愈出院155例。另收治亳州送来的4例重症患者,也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在全省收治新冠肺炎医院中,取得了收治的确诊病例最多,重型/危重型病例最多,治愈出院最多的成绩。 今年,孙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称号,于9月8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他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阜阳人。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时坚守岗位,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我们基本的职业道德。”孙伟说,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条件提升等方面给了医院很大的支持,充实了新的呼吸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将带领医护人员不断加强技术培训,持续提升医疗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 齐保峰:援鄂洗礼了我的灵魂 今年大年初三,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齐保峰告别家人,跟随安徽省第一批医疗队支援武汉,到达时已是深夜。面对未知的危险,还没来得及休息,经过简单培训后,他便在协和东西湖医院展开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当时正值疫情暴发期,每天有大量的新增患者,情况非常危急。为了有效的防护,医院病房紧急改造,齐保峰协同当地医院建立病房的分区,规范院内感染控制的流程,商讨隔离区工作方案、患者诊疗方案。当天,他和同事一起接收了整层呼吸科病房,并立即投入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在武汉奋战65天后,齐保峰和队友们撤离。出征时正值寒冬,返回时已春暖花开,齐保峰所在的医疗队是安徽支援武汉医疗队中出征最早、回来最晚、救治任务最重、转战医院最多的医疗队。 如今,齐保峰依旧战斗在临床一线,而支援武汉的经历时时激励着他不断提升自己,为病人服务。“我只是为武汉出了一点力,但是武汉却洗礼了我的灵魂,这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李淮彪:抗疫前沿的“侦察兵” 1月22日凌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传科科长李淮彪接到电话,市二院收治1名高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要求立即前往市二院开展流调。从那时起,他就知道,阜阳的“抗疫”战争开始了。 如果说流调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关口”,那么流调人员就是抗疫前沿的“侦察兵”。但流行病学调查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的人因为身体、心理状况等原因不能很好交流。这种情况下,流调人员就需要进入病房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每次都要2-3个小时,若防护不到位,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李淮彪调查第一位患者时,她说话断断续续,不断干咳,双手一直发抖。为了帮她克服恐惧,李淮彪送上一杯温水,并坐在床前安慰她。后来,这位患者顺利出院,排查到的密切接触者无一人发病。 流调是与时间赛跑,慢一步可能就会有更多人受到伤害。为了尽快追踪到密切接触者,李淮彪和组员每天都工作到凌晨2、3点。“作为一名防疫人员,我要坚持职责,守护更多的人。”李淮彪说,疫情中,社会各界给予无尽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的逆行之路并不孤单。 时靖峰:每一次检测都是“冒险” 新冠肺炎的确诊,必须通过采集咽拭子标本做核酸检验。这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需要直接面对病人口腔。疫情期间,市二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时靖峰就从事这项工作。 每次咽拭子采样,需要用一根长度15厘米的无菌棉签深入到患者咽喉,停留几秒,左右擦拭。每次取样,时靖峰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护目镜和橡胶手套。由于行动不便、视线受阻,为了准确取得标本,他不得不与病人近一点、再近一点。 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隐藏着极大风险。在采样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因为咽部不适忍不住咳嗽、打喷嚏甚至呕吐,带出大量细菌病毒。即便全副武装,采样人员依然随时可能被感染。只有精准采样才能保证结果无误。作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呼吸科医生,每一个病人他都要亲自采集标本,平均每天至少要为3-5个病人采集咽拭子。有的病人,跟新冠肺炎的症状很像,但核酸检测却为阴性,为了不让病人错失治疗时机,有时需要采样四五次进行检测。 时靖峰在医院呼吸科工作20多年,曾经也是抗击非典一线工作人员。当时,他的父亲是阜阳市二院呼吸科主任,在阻击非典的战役中,他和父亲一起上阵。“我爷爷、父亲都是医生,因此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我到一线。”时靖峰说,这是一名医生的职责。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