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春来颍淮添新绿

2021-3-12 09:59| 编辑: 戴斐 | 查看: 2297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徐立成 见习记者 冯军旗 通讯员 杨伟 文 摄影 穆从田|来自: 阜阳日报

  春来张西景色秀。眼下,太和县郭庙镇张西村500亩冬桃根深杆壮,长势喜人,村民们途经桃林都会瞧一瞧、看一看。

  

  近几年,张西村以林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林长作用,创新“网格化护绿、项目化增绿、信息化管绿、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的工作机制,大力发展苗木种植,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后破桥、邢古同等村流转土地,建设千亩苗木培育种植基地。”张西村负责人介绍。

  

  张西村通过发展苗木种植,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这样的事例在全市范围内不胜枚举。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各地坚持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决战决胜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及早谋划造林绿化工作,迅速掀起了造林整地热潮。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1.7万亩,占省政府下达 造林计划任务的132.22%。其中,颍上县完成4360亩,临泉县完成2239亩,颍东区完成2200亩,颍州区完成2030亩,颍泉区完成2000亩,界首市完成1660亩,太和县完成1560亩,阜南县完成1140亩。

  

  为扎实推进造林工作,全市各地积极行动、提前谋划、多措并举,实现了多元增绿、见缝插绿、精准建绿。

  

  在颍上县,各地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旧村庄改造、脱贫攻坚等工作,通过贫困户带资入股、一般户土地入股、村集体参与分红的发展模式,在房前屋后、沟塘边、废弃土地上栽植了4000多亩杏树、李树等特色经济林,既整治了农村环境、绿化了家园,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颍东区扎实推进“五林五园”建设,向坡地、空闲地、自然村口、房前屋后要绿地,如新华街道办事处杨庄、冯庄等30多个自然庄房前屋后栽植冬枣5000多株,口孜镇洪阳村沿村道两侧和庭院周边栽植桃树4000余株。界首市通过实施莲蒲湖湿地公园、融城森林公园提升项目,完成造林780亩。临泉县围绕打造“一村一景”绿化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个村至少两个自然村实现“一村一景”,培育具有特色的庭院经济。在太和县,当地结合黑茨河疏浚和水利冬修,进一步拓展造林增绿空间,分期分批开展造林绿化。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在推进造林整地的过程中注重坚守生态红线。如颍上县、阜南县、太和县围绕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对照国土三调成果,认真分析研判,科学规划迹地恢复造林和低效林改造任务。太和县、界首市通过巩固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有针对性开展中幼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确保守稳筑牢生态红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