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人工繁育的蚬子上桌了

2021-3-24 09:33| 编辑: 戴斐 | 查看: 26153|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杨露琪|来自: 阜阳日报

  “阜南县城活鱼馆52斤、中岗镇伊清轩23斤、银杏饭庄46斤……”照着蚬子订单,阜南县京淮特种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艳萍正和工人麻利地配货。今年3月以来,首批人工繁育的蚬子正式获批上市,市民可一饱口福。
  
  “蚬子是我们当地的特色美食,以前清明节前夕,到阜南游玩的游客都会点一份蚬子。”中岗镇伊清轩采购员姚佳佳告诉记者,自国家实施禁捕以来,饭店里已经见不到这道菜。“今年人工繁育的蚬子上市,这一美味又重新回到餐桌,也带动了我们店的生意。”
  
  蚬子,学名橄榄蛏蚌,是我国特有物种,广泛分布在淮河水域,因经济价值高,又被称为“淮河鲍鱼”。由于受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及寄主鱼资源衰退等影响,近年来,橄榄蛏蚌自然资源急剧衰退。为了保护淮河野生蚬子,2016年11月30日,农业部批准建立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淮河蚬子已纳入政府严格管理范围,不允许捕捞和食用。在保护蚬子种群的基础上,为推动当地旅游及美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市积极开展蚬子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2018年,阜阳市农委、阜南县政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开发利用工作。
  
  “我们曾到颍上八里河、阜南曹集、老观等地考察,综合橄榄蛏蚌生长所需的环境、养殖基地资质和后续发展空间等因素,最终选定李艳萍创办的阜南县洪淮养殖农场。”阜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多年的攻关研究,先后破解橄榄蛏蚌人工繁育、稚蚌培育等关键技术,实现苗种规模化繁育。
  
  今年3月,首批人工繁育的蚬子正式获批上市。为了与野生蚬子区别,方便市场监管,李艳萍申请了“鱼之最”商标,并在蚬子进入市场前用激光在蚌壳上打上商标和售卖日期。
  
  李艳萍介绍,人工繁育的蚬子苗需要在水箱里养2-3厘米,再均匀投放到池塘中。饲养一年至一年半,蚬子长至10-12厘米,便可上市。
  
  “去年我跟镇里申请了30亩土地,准备建设2万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和微生物车间,与科研院所合作,试验稚蚌养殖模式,逐步实现苗种本地化繁育。”李艳萍介绍,届时,她将以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周边群众养殖蚬子,还将助力打造橄榄蛏蚌特色小镇,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阜南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