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上感知课 核心提示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大多是两到三岁的智力,无法正常生活,说不了完整的句子,写不出自己的名字,有的甚至不能独立行走。 这是一群特殊的老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轮流为这群特殊孩子送教,尽可能地传授生活技能。 这是一条走了7年的爱心路,从市特教学校到颍东区87个重度智障孩子身边…… 5月16日是“全国助残日”。此前,记者跟随老师们来到送教点,记录了这个“助残”的温暖故事。 “听到孩子们唱歌,我开心得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5月13日下午,颍东区插花一学区中心学校传出了阵阵歌声。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在三楼一间教室里,高茹月面带微笑,伴随着歌声,双手有节奏地打着节拍。在她的带领下,一群依偎在妈妈、奶奶怀中的孩子也跟着拍着手掌唱着歌。 今年26岁的高茹月,进入特教学校工作已经6年了。按照学校制定的轮流送教上门的安排,她2016年结束第一轮上门送教后,今年再次参与。 她面对的,是一群重度智障的孩子。在前两年的教学中,高茹月虽然竭尽全力,但孩子们基本掌握的也就只有这首《小手拍拍》。时隔5年,今年第一次来的时候,有的孩子仍记得她。 高茹月说,因为孩子们的情况特殊,哪怕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让她感到非常骄傲。“听到孩子们唱歌,我开心得眼泪差点掉下来了。 ” 上门为重度智障的姐弟上课 相对于这群在教室里唱歌的重度智障孩子,琪琪(化名)、强强(化名)姐弟的情况更令人唏嘘。 “嗯……嗯……”在冉庙乡屈庄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正在特教老师章赛的陪伴下上感知课的琪琪,忽然扭转过身来,将手中的一支棒棒糖递到记者眼前,口中不断发声。“她是想请你吃糖哩!”在章赛的提醒下,记者赶忙上前接过了棒棒糖。 琪琪娇小清秀,很难看出她的智力永远停留在3岁。 琪琪和强强姐弟非但智力发育迟缓,甚至连行走、说话都成为难题,在家全靠爷爷奶奶照顾,无法正常到教学点上课。 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老师们直接到他们家中,进行一对一辅导。在特教老师的引领下,这些孩子得以敞开心扉,努力窥探外界。 章赛告诉记者,每次她来上课的时候,姐弟俩都会示意老师吃水果、喝水,“他们的内心纯净得像一张白纸。课上得多了,也有了一些进步 。” “只要用心呵护,脆弱的小树苗同样能结出果实” 作为北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的研究生,29岁的刘亚在特教学校身兼生活、语文、试验等科目老师及班主任,她也是送教上门活动的最早参与者之一。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刘亚便作为送教上门老师,来到阜阳市福利院驻点送教,持续到2016年初结束。在送教上门活动中,刘亚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她看来,与普通孩子相比,那些在听力、视力、智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孩子,需要用更多的爱去守护,“但只要用心呵护,脆弱的小树苗同样能结出果实。” 刘亚印象最深的,是10岁的智障女孩芳芳(化名)。芳芳刚开始来上课时,听不懂老师的话,就连走路都是摇摇晃晃,总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兴奋时就大喊大叫。即使如此,刘亚等仍不愿放弃,尽可能地去关注她,带动她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次,有社会爱心企业来到教学点看望孩子们,芳芳领到了一份礼物:本子和铅笔。领到礼物后,她开心地冲到刘亚面前,抱住老师不住地笑。“虽然她不会用语言表达,但那一刻我读懂了她的快乐。 为87个孩子上门送教7年 “送教上门活动,我们已经开展了7年。”阜阳市特教学校校长薛仰宇告诉记者,因为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加上部分重症智力障碍的孩子无法前往学校入学,学校就决定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对颍东区87名重症智力障碍孩子实施送教上门,“因为那里的孩子都来自困难家庭,而且患病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方案,学校特教老师轮流参与,共有7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有两位教师。以每10天为一个周期,每周期内安排4次课程,在送教当天上午由学校安排车辆统一将当值老师送到教学点,下午再接回。 对部分像琪琪姐弟这样的情况,学校专门安排老师来到孩子家中授课。“教学内容以生活技能为主,旨在努力提高孩子生活的能力。” 薛仰宇说,这些特殊的孩子和正常儿童一样,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尤其是这87名重度智障孩子,他们都来自困难家庭,更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爱护。” 薛仰宇希望能有更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共同关注这些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暖和爱。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