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泉县长官镇蕴华居委会郭新庄一片田地里,一处长满翠柏的陵园格外醒目。这里长眠的,是皖北早期党组织和农民暴动的重要领导人张蕴华烈士。鲜为人知的是,张蕴华烈士在此安葬前,遗体曾藏于其母床下、掩埋在自家院内近20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遗骨才正式安葬。
“七一”前夕,张蕴华烈士的长孙张民、次孙张黎来到陵园。作为老党员,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他们踏着祖父的足迹,追忆祖父的英雄事迹。
铮铮铁骨,誓与土劣拼死命
张蕴华( 1899-1931),名育英,又名振亚、张铸,长官店人(今临泉县长官镇人),出生在一个地主兼工商业的家庭,有田百亩,开办染坊。
“张蕴华自幼天资聪敏,7岁在长官店上私塾,勤学好问,爱劳动,体贴穷人,富有正义感。”临泉县长官镇副镇长程晓嫚说,一次,张蕴华父亲让张蕴华到一户人家讨债,看到其家境窘迫,张蕴华心生怜悯之心,债款分文未收,回家后向父亲谎称债款途中丢失。
张蕴华1917年从阜阳县立高小考入省立阜阳六中,1921年入武昌大学求学。求学期间,他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接受新思想熏陶。
1923年,张蕴华任沈丘镇立小学教员,1925年初任校长。他一面办学,向学生宣讲《共产党宣言》《革命新故事》等进步书籍,为革命培养人才,一面走向社会,以学校为掩护,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5年秋,张蕴华调任阜阳县立高级小学校长。他积极参加党的秘密活动,与共产党员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阳党小组,成为共产党员,发展党的组织,成为中共阜阳支部最早的成员之一。
1928年4月,阜阳“四九”起义被残酷镇压。当年秋,中共阜阳县临委恢复后,根据县临委指示,张蕴华和曹国勋回到长官店,以长官、沈丘集、曹寨为中心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张蕴华接办长官小学,在废庙兴学行动中,拆除七座庙和自家3间瓦房,建设了新式学校育才阁。”程晓嫚说,1930年育才阁竣工。为启发学生革命思想,张蕴华撰写了两副校门对联:“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公开竖起革命大旗。
1929年冬,张蕴华隐藏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阜阳县财政局副局长,次年春任局长。他推荐曹国勋任阜阳县西三镇即第十区(沈丘集)保安大队长,借机发展党的武装力量。之后掀起勒缴阜阳“八大家”拖欠的银粮、反对青夫勒索银粮的农民运动。
1931年8月,张蕴华组织领导群众开展长官店农民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张蕴华被捕,押送到安庆。
张蕴华在狱中受尽酷刑,大义凛然,始终不屈。他在写给胞弟的信中说:“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当法官问他皖北有多少共产党员时,他奋笔疾书:“皖北共产党,二十一万八;个个昂着头,快刀杀不清;工农众兄弟,一个不知名。”
1931年11月13日,张蕴华在安庆北门被反动派杀害,临刑时他高呼“中国共产党党员万岁!”,时年32岁。
英勇就义,遗骸曾藏于母亲床下多年
为营救张蕴华,党组织派张蕴华的弟弟张育贤带领十几人,携短枪一直跟踪伺机营救,因敌人戒备森严,未能成功。
“我爷被押送安庆时,我三爷张育贤根据党组织安排开展营救没有成功。”张蕴华的长孙张民对记者说,张蕴华牺牲时,张育贤仍在安庆,他和同伴把张蕴华的遗体运到安庆北门外蚂蚁山安葬。“当时,我家只有三爷一个人知道我爷牺牲,其余成员均不知这一噩耗。三爷告诉家人大哥调到四川工作了。”
张蕴华牺牲后,反动势力三次搜索张蕴华家,所有遗物均被没收,家庭因而破产,全家生活无着。
“当时,反动派把我家染布的大缸等都砸碎了,生意没法做,家业衰败。”张蕴华次孙张黎说,当时他父亲张毅生才10岁,为防不测,白天不敢归家,在赤卫队员张家杰等保护下长大成人。
“为让我爷魂归故里。1934年,三爷再次前往安庆蚂蚁山,将我爷的坟扒开,遗骸移出,装在帆布箱(遗体已成干尸。帆布箱尺寸小,遗体折成三折方装入)秘密运回长官店。”张民说,因当时形势所迫,三爷张育贤不敢将张蕴华的遗骸埋葬,就把遗骸安放在张蕴华母亲张秦氏睡觉的卧柜内(一种老式家具,立起是柜子,放倒可作床。中空,可盛放物品)。
此时,张家只有张育贤和张秦氏知道张蕴华已牺牲及遗骸安放处。
张秦氏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每晚还要躺在儿子的遗骸之上,悲痛之巨无法形容。为防止张蕴华牺牲的消息泄露而遭到反动派报复迫害,张秦氏强忍悲痛,正常生活。白天和邻里叙话说笑,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每到晚上,当她面对蜷缩于卧柜内的儿子,想到儿子的惨境,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我老太奶担心被别人听到哭声,只能小声哭泣或默默流泪。因长期悲痛过度,夜夜哭泣,最后双眼都哭瞎了。”张蕴华的长孙张民说。
忠骨英魂,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41年10月,侵华日军在黄河郑州段发动奇袭,渡过黄河和黄泛区,形势骤然紧张。
“眼看日本侵略者要打到阜阳了,我三爷和老太奶意识到我爷的遗骸放在卧柜不安全。”张黎说,他们把放在卧柜7年的遗骸,移葬到自家院子墙边,栽下一棵楝树作为记号。
“我老太爷到死都不知道我爷已牺牲,更不知我爷的遗骸在家里藏了多年。”张民说,1944年,张蕴华父亲去世之前,还喊着张蕴华的乳名念叨:“你在哪里呀?你想死我了,咋不回来看看我啊……”说到这里,张民的声音哽咽了,眼泪涌出眼框。“当时,我爷已经牺牲13年了。”
“我老太爷嘴好说,三爷担心他把我爷爷牺牲的事不小心说出去,所以就不敢把这件事告诉他。”张蕴华的次孙张黎说,加上张蕴华母亲与父亲性格不和,俩人分房睡,张蕴华父亲才不知道卧柜里的秘密。
1951年,中央办公厅周新民同志带领中央土改工作团到长官开展土改。经调查核实,报经中央批准,追认张蕴华为革命烈士。毛主席签发了张蕴华烈士光荣证。
1952年冬,张蕴华正式安葬于长官郭新庄十亩菜园。
1994年,临泉县政府、临泉县长官镇政府在长官镇郭新村为其修建“张蕴华烈士陵园”。2019年,育才阁改建为“张蕴华烈士纪念馆”。两处烈士纪念设施成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场所。
回顾张蕴华的一生,虽短暂却璀璨夺目。
英烈不朽,浩气长存!
“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张蕴华烈士的这副对联,早已成为张家的家风家训。
张蕴华烈士的后代中,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多人光荣入党。儿子张毅生和三孙张献先后在阜阳三中任教,长孙张民和次孙张黎在祖父创办的长官小学任教,其中张民任长官小学校长23年。张黎的女儿在长官镇办了一所幼儿园……
张黎告诉记者,他们把张蕴华的这副对联当作“家训”,经常教育后辈们,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要“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