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四九”起义失败后遇难
魏野畴(1898-1928年),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他参与创办《秦钟》杂志,以“唤起陕西人之自觉心”,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毕业回到陕西任教,同时结识了驻军将领杨虎城。1923年初,经李大钊等介绍,魏野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在西安主持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5年,参与组建西安第一个中共组织——共青团西安特别支部并担任委员。1926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二大,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员。1927年2月,中共陕甘区委成立,魏野畴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同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魏野畴难以在陕西开展工作。经省委同意,他接受西北军杨虎城将军邀请,到河南开展兵运工作。同年8月,魏野畴随杨虎城部队移驻皖北亳县、太和县境。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4月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并于4月8日组织领导了“四九”起义,9日在率领起义部队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四九’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党领导的工农兵起义之一, 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是安徽省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立的皖北工农红军是黄淮平原上第一支工农红军。”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罗会芳说。
已有700多万人次到陵园缅怀先烈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并不知道魏野畴烈士的遇难地。为寻找遇难地,魏野畴烈士的孙子魏北京从1966年开始,先后多次来阜阳寻找。在我市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魏野畴烈士的遇难地——临泉县老集镇老集村东头的洼地里,也就是现在的魏野畴烈士纪念馆所在地。
魏野畴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李静介绍,1986年中共阜阳地委、临泉县委报经上级批准,由临泉县政府辟地在魏野畴牺牲处建造陵园,为烈士树立了墓碑并撰写了墓志铭,对魏野畴烈士戎马倥偬的短暂一生作了描述。
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瞻仰烈士的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15年临泉对陵园进行了改扩建。
改扩建后的魏野畴烈士纪念馆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平方米,展陈主题为“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功昭后人”,分为“序厅、发轫五四、播火三秦、建党西安、兵运皖北、暴动阜阳、蒙难临泉、彪炳史册”八个单元,共展出文物65件,采用声光电控制,通过视频影像再现当年革命斗争场景,展示了魏野畴烈士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
魏野畴烈士陵园是临泉及周边群众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1996年魏野畴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市“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多年来,有700多万人次到陵园接受教育,仅今年以来,就有3万多人次前来缅怀革命先烈。
“魏野畴为了中国革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陕西转战中原,最终将一腔热血洒在皖北临泉的热土上,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李静作为纪念馆副馆长、讲解员,已经无数次向前来缅怀先烈的人士介绍魏野畴烈士的丰功伟绩。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