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一次荡涤心灵的初心之旅

2021-7-7 08:18|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982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6月30日下午,跟随阜阳市党史学习教育集中采访团队,记者来到了阜南县王家坝闸,探访了刚刚揭牌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感受治淮工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往事。
  
  一座动人的历史丰碑
  
  步入大厅,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地板上一条长长的黑色路径。路径呈弧形贯穿一楼大厅,宽约两米,长约30余米,上面印有各种花纹造型及一排排小字。石漫滩、颍上闸、王家坝闸……一个个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字,才让记者猛然明白,原来这条路径寓意着多灾多难的千里淮河。
  
  大厅右侧是座长约十多米、高三四米的铜色雕塑,雕塑中共有16位人物造型,寓意参与抗洪广大军民。在石膏做成的巨浪造型前,英雄们有的手扬大锤,有的肩负沙袋,有的抢救群众,最为耀眼的,当属顶端那一面迎风飘扬的党旗,寓意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颍淮儿女抗洪必胜的信心。
  
  类似的雕塑馆内还有多座,有的呈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炸开花园口后,颍淮沿岸罹难民众呼号震天的惨痛之状;有的呈现在建国后,广大军民面对洪水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还有的呈现在近期数次开闸蓄洪期间,人民子弟兵在泥水中就地休息的感人场景。
  
  伟大厚重的抗洪史诗
  
  “这不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部写满蒙洼乃至颍淮儿女的抗洪史诗啊!”趁着暑假,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前来探馆的市民王先生颇有感慨地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将来有一天,王家坝闸的过往将成为历史,但王家坝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将会得到永久传承。
  
  在二楼的一个展厅中,“治淮英模”李秀英独占一面展墙。展墙上历数了她在70余年前参与伟大的治淮工程,受到邓颖超、钱正英等人亲切接见,在北京出席全国劳模大会时收到毛主席亲笔签名的过往。
  
  在一处玻璃展柜中,有一份出版于1982年11月25日的《阜阳报》。这张当时的地委机关报用头版整整一版的版面,报道了抗洪英雄沈恩久的故事。这位出生于旧中国的朴实农民,在1982年的抗洪抢险中,不顾危险跳入洪水封堵管道,最终累倒在大堤不幸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
  
  饱含热泪的初心之旅
  
  记者了解到,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是全市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王家坝闸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布展面积4160平方米。展厅共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等7部分,展出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珍贵资料2000余件。
  
  前行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梦归处。记者相信,无论是什么年龄,是何等身份,只要置身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心底总会泛起一种骄傲自豪的情愫,眼眶中总会流露出一种湿润滚烫的冲动。
  
  身为颍淮儿女,前往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进行一次荡涤心灵的初心之旅,无疑是这个夏天里最具意义的一次旅程。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