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峰(右)与种植户武振标查看今年玉米长势 初秋,走进颍东区口孜镇王庄村,绿油油的庄稼地结出硕大的玉米棒子,绿树掩映下的民宅错落有致,干净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放眼望去,王庄村处处生机勃勃。 王庄村的美丽嬗变,得益于扎根基层26载,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村党总支书记武峰。 视群众如亲人一般 “过去,我们村是房旧、路烂、人穷。再看看现在,路通、灯亮、楼高,老百姓富了,环境也美了。”谈到身边的变化,在王庄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村民白普新有说不完的话。 王庄村是口孜镇北部一个比较偏远的村落,和枣庄镇、正午镇相邻,村民仅靠数量不多的土地维持生计,解决温饱成头等大事。 55岁的白普新回忆说,那时的村庄垃圾无处倒,污水到处流,老少爷们为生计东奔西走。但这些年,在村书记武峰的带领下,村民们发展生产,修路修桥、拆违拆旧、改水改厕…… 村庄巨变的背后,是村书记武峰所践行的铮铮誓言。1995年,当选王庄村党总支书记后,他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作为基层干部,就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 这些年来,武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在王庄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全村完成新建硬化水泥道路35公里,实现村村通;新建下水道1公里,新增路灯380余盏,清理沟河2.6公里,生活环境更美;改水改厕、拆违拆旧全面完成,村小学、幼儿园及卫生室翻建一新……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落地生根,全村3600多名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强,日子也过得更舒心。 平时,除了外出开会培训,武峰没有休过一天假,哪怕冰天雪地,他也会按时上班,守候着前来办事的村民。 2019年,武峰80岁的母亲生病,住院20多天,但当时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他没撂下工作,仅在母亲手术当天匆匆看了一眼,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村民也是我的亲人,决不能离岗一天。”面对家人的不埋怨,武峰却心生愧疚。 敢为人先,勇闯致富路 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面对当时“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的王庄村,武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想要改变现状,必须首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为此,武峰和村“两委”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培植农村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增收新路子。 2017年底,经过与驻村工作队的反复论证与考察,村委会引进安徽尚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进驻,发展200余亩蓝莓产业种植,带动本地贫困劳动者就业增收20万元以上。同时,争取政府项目及资金100余万元建设温室大棚一座,在帮扶单位支持下建设25亩蓝莓育苗基地一座,与企业入股合作开展蓝莓育苗栽培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3万余元,为村集体增收27.5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是这个村里长大的娃,父老乡亲的事就是我的事。”谈到这么多年扑下身子、一心为民的动力时,武峰总是这样说。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王庄村已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全镇首屈一指的先进村。下一步,王庄村将聚焦“产业品牌打造”任务,做好乡村振兴,谱写农村发展新篇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是我的职责所在;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推动村强民富是我的动力源泉。”武峰的话,道出了他多年来坚守基层、履职为民的初心与使命,更诠释了一名“皖美村支书”的风采。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