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在中国人心目中,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位于颍上县耿棚镇十字沟行政村,吴老家的吴本林以及他的族亲们一直都在为续存家谱,保护家庙,在不断地努力。
家族庙传承血脉记忆
推开陈旧的木门,我们走进十字沟村里的吴氏家族庙,一段关于吴氏家族庙的传说以及家族族谱的存续保护故事被揭开风尘。
十字沟村,90%都姓吴,吴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重修于清同治二十六年。
吴本林介绍说,颍上吴老家是吴氏迁祖钊公墓葬所在地,吴氏家庙如今仅仅只剩下一个大殿。
在吴本林及其家族亲人的带领下,走进这座庙内,如今的寺庙已经破败不堪。
据介绍,吴氏家族庙,以前供奉的是迁祖钊公木制塑像,后因建国后文化大革命被破坏,如今仅有观音像、关公像等。
作为吴氏家族庙的守庙人吴多伦,在自己退休后,主动担负起了守护吴氏家族庙的责任,如今老人因病不能打理家庙。
来到90岁的吴多伦家中,吴多伦介绍说,在颍上县耿棚镇十字沟,原来吴氏家族来自吴氏迁祖钊公及兄弟三人从明朝洪武二年从山东枣连庄迁移到十字沟,后兄弟三人因故分家,吴氏迁祖钊公的的墓就葬在现在的吴老家。
吴氏世代守护祖茔地
吴本林带领族亲一起来到了吴老家,拜谒自己的老家祖茔地。
吴老家祖茔地位于颍上县十字沟村东头,如今的村子,树林茂密,却早已经无人居住。
明朝洪武二年,吴氏始祖吴钊公迁移落户于此地,因而名叫吴老家,这个村子西侧有沟、北侧有沟渠可通黄沟,南侧联通三湖,沟渠西侧隆起多个土丘,南侧有蓄水沟塘,是一片风水宝地。
从吴氏迁祖钊公墓上的记载:始迁祖吴钊公以下历二十世。繁衍人口累计已经超过5万余人。
据守墓人介绍,作为家族祖宗墓地的看墓人,他们家已经是历经几代人在看守老坟地,今后他百年后将有儿孙继续看守祖茔地。一句话道出了这位吴氏亲人对祖茔地一辈子守望之情。
世代保护吴氏家族墓碑
近日,吴氏始祖吴钊公后人吴本林带着家族乡亲历经数月寻找家族墓碑。
10月4日上午,在位于十字沟村的其中一块墓碑被村中的吴阳德老人从已故故父亲吴多备的墓地旁挖了出来,是一块《添置祖茔地碑》,墓碑已经断成裂成两块。
吴阳德老人回忆说:“当时父亲去世前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这块被他拼命保存下来的墓碑,在老父亲即将撒手人寰的时候,把我叫到跟前,跟我一直在念叨要保存好这块墓碑。”
吴阳德的老父亲去世于1995年,如今这块墓碑已经在地下保存了26年。
当天上午吴本林带着家族乡亲一起寻找到了当年老家的很多物件,当年村口的石板桥的桥梁青石条,以及祖茔地遗存的蜡台。
下午又到颍上红星镇吴寨村寻找到了吴氏先祖碑。立碑者吴氏后人吴江晴之父去世于乾隆二十五年,其母于其后去世,安葬于祖茔地,后合葬立碑。
吴本林介绍说,颍上吴氏的迁祖钊公的传说,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颍上吴氏口口相传的家族发展史,这一传说,从1995年在颍上县的十字沟村、吴寨村、新集村发现的三座吴氏古碑起。通过辨认还原,他确认了颍上吴氏迁祖钊公的传说。
吴本林介绍说,经过与家族族亲们商议,将把遗存在各处的墓碑,收集整理保存到吴氏家族庙内,以供后世子孙瞻仰。
家谱传家风
位于颍上县十字沟村,我们走进村民吴阳德老人的家。
吴阳德老人回忆说,他的父亲吴多备在生前一直在整理吴氏家谱。
吴本林说,他的父亲在世也在倡导续存家谱。认为家谱传家风,更是全族人的记忆。
吴阳德老人从家中找到了一个小木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本家谱。
吴阳德老人感慨地说,吴老家的后世子孙都是源于明朝洪武二年从山东枣连庄迁来的吴氏迁祖吴钊公兄弟三人繁衍来的。
“明朝洪武二年至今600余年已第20世。”吴阳德介绍说。
从家谱上看,吴钊公兄弟三人之后吴氏子孙一直在续存家谱。
从家谱到族谱,93岁的吴多桢老人介绍说,1994年,吴多桢正式离休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修撰《宗谱》。他先后赴大别山区的金寨、南溪等地,又分别赶赴山东省的高密、蓬莱、枣庄、潍坊等12个县市19个乡镇,共走访70余人,10次易其稿,直至2007年11月,这部凝聚了老人13年心血的《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终于大功告成(共10章41节120万字),正式印刷出版。
书中除了探祖寻踪,还记载了颍上吴氏家族中口碑相传的逸文轶事,如《一门两秀才》《耿棚集的开市》《双塔寺的兴废》《十字沟大桥的由来》《木鱼吴的传说》《小吴台的变迁》等有关吴氏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真实动听,增添家谱的可传可读性。
作为吴氏家族的后人, 吴本林说保护家庙、守护祖茔地、寻找祖墓碑、延续族谱,今后将继续进行,将吴氏家庙进行修建完善。
在颍上十字沟族亲们的记忆中,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即是纪念先祖吴氏迁祖钊公祭日,同时又是群众最喜爱庙会。抚今思昔,吴氏家族传承二十多代人。
谈及自己和族人对未来的憧憬,吴本林介绍说,“护家庙、守祖茔,续族谱,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切实行动来教化子孙、传承家族文化。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发展,在吴氏宗亲们的努力下,相信今后都能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吴家颍 巩彬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