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现代农业风行阜阳

2021-12-17 16:20| 编辑: 刘黎 | 查看: 1363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徐立成|来自: 阜阳日报

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王府营片区。本报记者 张洪 摄

      阜阳,传统农业大市,江淮百亿粮仓,以不到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的粮食,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占安徽省的1/6,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基地建成全国样板;猪牛羊饲养量分别占全省的1/6、1/4、1/4;肉蛋奶和蔬菜总产均占全省的1/7;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居全省前列。近年来,阜阳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以高质量和市场化为导向,推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实现农业机械化
  
  初冬时节,阳光正好。
  
  记者来到颍州区三塔集镇高标准农业示范田时,2台自走式大型喷灌机正展开双臂,喷洒下细密的水雾,变幻出一道道彩虹,空气中飘来湿润泥土的清香。
  
  “一个多月没下雨,麦苗有点旱。”李克印一边操作喷灌机,一边和记者聊天:“现在,我是给种粮大户路广海浇地。老路种地讲究得很,旱一点都要浇。老主顾了,夏收、秋种、抗旱,我都要帮他干活。”
  
  李克印,颍州区志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负责为周边20多万亩耕地提供农事托管服务。
  
  “论农机合作社规模,颍州区数不上我。”李克印说,“要论收割机先进程度,阜阳市我算最过劲的。”
  
  咋过劲的呢?原来,今年3月志强农机合作社购置了3台“大家伙”——从德国进口的“克拉斯”大型联合收割机。“单台价格160万元,从青岛港运回来的。”
  
  “割幅六米二,一分多钟割一亩麦。一台机子,一天轻轻松松能割五六百亩小麦。”李克印告诉记者,“收得快收得净,还能收玉米、收豆子、收高粱。前阵子,3台机子跑到内蒙古割高粱;这几天,正在辽宁收玉米呢。”
  
  目前,李克印的合作社有60多名社员,100多台套农机,由于本地农机趋于饱和,经常要到外地跨区作业。
  
  “李克印的合作社,在全市处于中等水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像他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阜阳市有4675家,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2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2%,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新型农民挑大梁
  
  “麦怕胎里旱,趁着还没上冻,得抓紧浇水。”12月7日上午,路广海指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说,“我种了6000多亩小麦,这几天要全部浇一遍。”
  
  路广海,颍州区三塔集镇种粮大户,与贵州省茅台镇酒厂签订了常年供粮协议。“我种的小麦,今年卖到2.25元/斤,比市场价高一块多钱。”路广海告诉记者,他采取“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方式,带动周边农民种了13万亩优质小麦,通过统一供种、耕种、管理,统一收购和销售,今年为种植农户增收约1亿元。
  
  “种小麦,要想卖得好、卖得贵,品质是关键。”精通技术的路广海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采用良种良法,种植适合沿淮地区的“荃麦725”小麦,施用农家肥生物肥,用生物制剂防虫,全程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种植基地拿到了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进入了贵州酒企定向采购范围。
  
  “路广海做过生意、跑过运输,懂技术、会经营、脑子活,种地是一把好手。”颍州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马斐介绍说,像路广海一样,近年来,颍州区不少工商资本、返乡能人、种养大户、大学生投入农业领域,加上日益壮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5664家、家庭农场23654家,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左右,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阜阳是‘百亿粮仓’,以不到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的粮食,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要靠基础好、人努力。目前,全市已建成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705.5万亩,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得益于现代农民和农业科技加持,阜阳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累计发展优质专用小麦910万亩,订单规模基地436万亩,保障了农民种粮收益,阜阳成为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的全国样板。
  
  规模经营增效益
  
  阜阳牧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短短几年间,这家生猪养殖加工企业实现了“从无到大”的快速发展。
  
  “到今年10月底,阜阳牧原已累计投资26.81亿元,建成了存栏186.65万头生猪规模的育肥场,22个年存栏8.34万头规模的母猪场,呈现出快速投资建场、不断扩大规模的局面。”12月9日上午,阜阳牧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牧原先后在颍上县、颍泉区、界首市投资,规划了年存栏199.1万头生猪规模的育肥场,以及年存栏8.59万头规模的母猪场。全部投产后,将促进阜阳标准化养殖再上新台阶。
  
  依托智能化养殖、信息化管理、规模化经营,阜阳牧原产销两旺。今年1至10月份,出栏生猪123.74万头,实现营收27.45亿元,累计净利润7.55亿元。
  
  中原牧业的成长,只是阜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小片段。“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8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40家、国家级5家、省级75家。市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稳居全省前列。”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市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科技园区2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2个,有力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融入长三角
  
  大雪时节,寒气逼人。
  
  在颍东区插花镇板桥村瓦大番茄谷种植基地,生产负责人刘军建身穿衬衣,额头上挂满汗珠。
  
  “里边气温二十七八度,干起活来热得很。”日光温室里,一颗颗红彤彤的番茄,掩映在植株绿叶间,胖嘟嘟的格外漂亮。刘军建一边组织工人采摘,一边和记者聊天:“这批鲜食番茄有七八吨,上午采摘,下午运到上海,次日就端到市民餐桌上。”
  
  安徽瓦大集团,阜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在颍东区建设了2000多亩番茄种植基地,400多座日光温室,分布在插花镇、正午镇等5个农场,产品主供长三角市场。
  
  “我们在上海设立了商务中心和分拣中心,建设了阜阳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瓦大集团负责人吕彬告诉记者,线上,瓦大番茄主要通过美团、盒马、叮咚等电商平台;线下,依托清美鲜食、上海联华等连锁超市,供应上海市场。“我们实行全国统一定价,现在的价格是15.8元/斤,每天销量约3万斤。”
  
  产量这么大,如何保证质量呢?
  
  “瓦大领编了安徽省番茄种植标准体系,取得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吕彬介绍说,公司的日光温室可以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密封环境加防虫网阻挡虫害侵扰,地面覆膜能保温、保湿、除草……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我们的番茄,摘下来就能生吃,质量加口碑,打开了长三角市场。”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阜阳已创建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4个。其中,省级示范基地25个,与上海蔬菜集团合作共建基地10个。在全省率先设立阜阳市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阜阳市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挂牌运营,打造了“365天阜阳长三角天天农博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销售额达345.5亿元,加速融入了长三角市场。
  
  农村电商风正劲
  
  12月8日上午,阜阳青电园。
  
  鸡蛋+互联网,会产生什么化学效应?到安徽田园居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看看,或许能找到答案。
  
  “叮咚,叮咚……”偌大的办公室里,田园居工作人员熟练操作鼠标,平台接单声、“旺旺”沟通声不绝于耳。
  
  “现在,我们主销阜阳本地土鸡蛋,日出货额30-40万元。”田园居负责人杨光硕一边查看订单情况,一边介绍说,“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9000万元;今年,预计超过1.5亿元。”
  
  杨光硕从事电商7年来,致力于帮助阜阳农民销售特色优质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目前,田园居主营无抗安全禽蛋线上销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生产标准和商品标准落地执行,帮助农户规范化生产,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打造禽蛋知名品牌,把阜阳周边的鸡蛋卖向全国各地。
  
  “田园居是阜阳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的一个代表。”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市农产品电商发展势头强劲,上规模的企业达377家,农产品年网上销售额48.8亿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