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湖公园。本报记者 张洪 摄 全国文明城市,阜阳首创首成。在文明城市建设中,阜阳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靠民惠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阜阳好人”精神,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颜值的同时,抓实抓细民生小事,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新风新气象,翻篇再出发。阜阳正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完善硬件 城市变美提颜值 初冬时节,阜阳城南。 240米华润双子塔高耸入云,正在安装深蓝色玻璃幕墙。阳光照耀下,崭新的科技馆、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环伺四周,双清湾CBD气象万千,现代化都市气息扑面而来。 对此,阜阳市民李豫鑫并不在意,他更看重的是这里的休闲环境。 “早上空气好,出来走两圈,出出汗,浑身都舒服。”身着运动服的李豫鑫一边在公园散步,一边和记者聊天:“我每天早晚各一次,在双清湾公园慢跑、散步,走一圈半个多小时。这儿风景好,场地大,锻炼身体的时候,还不耽误欣赏风景,爽得很!” 今年36岁的李豫鑫,家住双清湾公园附近,是一位运动达人,对阜城各大公园和风景带熟稔于心。 “下了楼,出了小区门,到双清湾公园只要两三分钟。”李豫鑫告诉记者,要是到南边的阜阳植物园,步行要十多分钟;再远一点的公园,就开车去,一般十多分钟就能到。 “公园大、公园多,布局合理,老百姓就近休闲很方便。”聊起这几年阜阳公园建设的亮点,李豫鑫说,“现在的阜阳城,有多少公园我不知道;但是,一周逛一个公园,玩一年都不会重样。” 李豫鑫的直观感受,记者从市园林处得到印证:目前,阜城已建成近80座城市公园,绿地率提高到36.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35平方米,形成了分布均匀、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这是创建为民的直接体现。”市园林处处长蒋海林告诉记者,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积极打造皖北生活慢城,把最好的地段和景区留给市民休闲游玩,相继建成的岳家湖公园、双清湾公园、泉水湾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和风景带,加上居民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小广场、小游园,形成了市民开门见绿、出门赏景的“10分钟休闲健身圈”。 城市在变美,功能在完善。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近年来,阜阳持续加强城南新区、西湖新区、高铁新区和颍东、颍泉拓展区建设,完善公园绿地、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和文教卫等基础设施,阜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50万人,城市能级大幅提升,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惠民 老旧小区生活美 颜值变靓丽,里子要丰实。对市民来说,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准。 二里井东巷,阜城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位于颍州区文峰街道办事处二里井社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这里形成了以单位家属院、群众自建房和棚户区为主体,夹杂行政、企事业单位的混合区域。 “环境脏乱差,整治老大难。”聊起小区过去的状况,二里井社区党委书记邹志林介绍说,由于缺乏基础设施,没有物业管理,“到处是破房子、污水坑、垃圾场和违章建筑,生活环境恶劣,群众意见很大。”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二里井东巷被纳入第一批改造老旧小区。文峰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曾亮说,首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拆除有严重安全隐患的老旧房屋和违建216户、400余间。原本挤满违建的巷内道路被清理出来,消防通道顺利打通。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紧接着,完善小巷基础设施。”聊起改造项目,曾亮如数家珍:拓宽小区道路,硬化路面3600平方米;新修下水管道380米,实现雨污分流;楼体内外出新4.2万平方米;优化改造供水、供气管道,规整私拉乱接各类杆线,配建4处集中充电桩,消除20处安全隐患;利用拆违拆旧腾出的空间,打造“小广场、小游园、小花园”,巷口北侧建设占地500平方米小游园,新增绿化面积2800平方米,打造12处小花园…… “小区改造后,环境像花园。”67岁的居民李子春说,“文明创建,让百姓得到了实惠,连小区房子都升值了。”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阜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始终坚持创建为民、靠民、惠民,协调推进城市“硬件”与“软件”建设,实施“百巷改造”工程,推行网格化管理,优化居民小区生活环境,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全民参与 弘扬文明新风尚 城市风气如何,外地人也许看得更为客观。 “阜阳大街很干净,城市绿化也不错。”12月10日上午,从高铁阜阳西站下车的李安梅对记者说,“现在的阜阳,越来越像大城市,到处能看到汽车礼让斑马线,戴红袖章的志愿者也不少。” 李安梅,39岁,合肥市民,因工作关系,经常来往于合肥与阜阳之间,对阜阳近年来的变化印象深刻。 “每次来阜阳,都发现城市很整洁,小街小巷、居民小区也干干净净,常态化保洁做得不错。这一点,和合肥很像。”李安梅告诉记者,过去的印象中,阜阳人不太讲究卫生,说话嗓门也大。“现在不一样了,感觉市民更加和善、安静了,公共场所秩序好,大家都很有耐心。” 润物无声,成风化人。李安梅对阜城变化的感受,得益于阜阳市持续不断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交通、文明村镇、文明劝导、礼让斑马线、坚守“一米线”、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依靠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致力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营造人人参与文明创建,处处维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氛围,讲文明、树新风、重公德,已成为市民的日常习惯和行为自觉。 崇德向善 阜阳好人树新风 12月11日,阜阳蓝天救援队。 “我们做的都是些平凡小事,不值得宣传。”一见面,曹春雨就对记者的采访显得“不热情”:“帮着救个援、寻个人、搭把手,都是队员随手可做的事,没啥好说的。” 曹春雨,56岁,阜阳蓝天救援队队长,人称“蓝天老仔”。和其他公益志愿者不同的是,他从事的志愿服务,或帮亲寻人,或人命关天。 “就说昨天吧。一大早,一个10岁小男孩离家出走,家长急得团团转,颍西派出所打来电话,让我们帮着寻找;3个小时后,我们队员在大润发找到了这‘熊孩子’,正逛街玩呢; 上午10点多,我们队员到插花小学,宣传冬季交通安全和防火常识; 中午12点多,一位70多岁的大爷在涡阳路中间躺着,我们队员碰见了,立即给老人扶到路边,买了一碗格拉条,让他家人来接……” 曹春雨一边划拉他的微信群,一边证实自己所说的“平凡”:这些事,队员能帮则帮,举手之劳,不图任何名利。“最大的特点是,完全自愿,无偿救援,大家早已习以为常。” 凭借这种热心肠,十多年来曹春雨带领队员先后参加过四川雅安地震、海南威马逊台风、云南鲁甸地震、湖南及江西水灾、长江淮河流域抗洪救灾等各类救援活动……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召唤,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多年来,曹春雨一直行走在公益路上,获得“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全国第四届119消防奖先进个人”“安徽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十佳”等称号。 “曹春雨是阜阳众多志愿者中的代表。”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好人现象”已成为阜阳颍淮善郡的靓丽名片。全市1人获时代楷模、10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8人获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11人获评“中国好人”、144人获评“安徽好人”。带动之下,全市上下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成立常态化参与文明创建的志愿服务组织2072个,注册志愿者发展到143万人,规范化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800余个;阜阳蓝天救援队等3个典型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56个志愿服务个人(组织、项目)获评“月评十佳安徽省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总数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一。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