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风雨过后是晴天

2022-2-10 09:07| 编辑: 刘黎 | 查看: 104580|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通讯员 张洪强/文 记者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在颍州区三合镇井孜村,有一朵努力向上的“向阳花”。
  
  她叫唐晴晴,26岁,拄着双拐,却常常挂着笑。
  
  唐晴晴的经历,让人唏嘘:还不到一岁,就被遗弃;因患病在地上“爬行”12年。得到好心人的帮助,终于站了起来;邂逅美好的爱情,有了圆满的家庭。
  
  风雨过后是晴天。如今,她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团队,带领周边残疾群众一起通过直播带货创业,用双拐撑起更多人的梦想。
  
  “爬行”12年的女孩
  
  这个春节,唐晴晴格外忙碌。每天一大早,她便在丈夫孙玉鹏的陪伴下,拄着双拐来到自己的公司,准备一天的直播带货工作。
  
  在直播间里,唐晴晴的笑容很甜,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拄着双拐行走的姑娘,曾遭遇过怎样的至暗人生。
  
  1995年深秋的一个傍晚,井孜村村民唐贺银在镇粮站干活归来时,被村道边的一阵悉悉索索声吸引住了。扒开草丛后,才发现是一个衣着单薄的娃娃。孩子不足一周岁的样子,趴在地上。因为天气寒冷,孩子的小脸有些红紫,唐贺银一把抱住她……
  
  因为家庭困难,时年30余岁的唐贺银一直没有找到媳妇,跟母亲商量后,决定留下这个孩子。他们还给她取了名字——唐晴晴。
  
  很快,唐贺银便明白了晴晴被遗弃的原因——她的背部长着一个大包,始终学不会走路,只能在地面“爬行”。在多方求诊后,唐晴晴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引发败血症,并被医生判定终生无法行走。她幼年时曾数次生病,都是爸爸抱着她四处求医。
  
  在地面“爬行”的日子,足足持续了12年,直到一位广东的志愿者在走访中发现了她。这位志愿者多方联系,带她到北京的骨髓炎医院治疗。为了给唐晴晴治疗,保住她的双脚甚至直立行走,医院决定采取“拉骨”手术。唐晴晴的双腿,足足被拉长了17.6厘米,她也由此成为国内首次开展类似手术的患者。
  
  完成手术的唐晴晴第一次尝试着用双拐走路时,内心的欣喜无以言表。从那以后,她终于可以站起来了。
  
  为她来阜的爱人
  
  唐晴晴住院期间,经过媒体的报道,很多当地群众去探望,甚至还有一对夫妇想收养她。当时已经13岁的唐晴晴舍不得家中的爸爸、奶奶,婉拒了对方的好意,返回家乡进入课堂。
  
  唐晴晴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爸爸、奶奶先后患上重病,她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家照顾他们。2014年和2018年,他们先后去世。
  
  2014年夏天,唐晴晴再次赶到北京医院,进行第二次康复治疗。期间,一个吉林小伙走进了她的生活。小伙叫孙玉鹏,在一次和医院朋友聚会时,偶然得知了唐晴晴的故事。带着对这个女孩的好奇,他来到医院,一眼便被唐晴晴吸引住了。从那以后,只要一有空,孙玉鹏便赶到医院,照顾唐晴晴的起居。不知不觉间,唐晴晴在孙玉鹏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可后来,他鼓足勇气表白时,却遭到了的拒绝。
  
  在唐晴晴看来,自己身体残疾,家中十分困难,而对方却是个身高1米85的阳光男孩,还是家中的独生子,怎么看两人都不般配。虽然同样对男孩充满好感,她还是坚决地予以拒绝。
  
  孙玉鹏没有多说什么,依旧像往日那样经常前来陪护,直到唐晴晴出院前一天,他捧着鲜花,气喘吁吁地出现在病床前,单腿跪下:“这是我刚买的鲜花,一路跑过来送给你。嫁给我吧, 晴晴!”
  
  这一次,唐晴晴没有拒绝,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拄着双拐实现的梦想
  
  为了更好地照顾爱人,孙玉鹏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和唐晴晴一起回到了阜阳三合镇成婚,成了“上门女婿”。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他又将父母接到阜阳,全力照顾唐晴晴和孩子。
  
  到超市打工、当网店客服、做网店老板……小两口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直到一年多前,唐晴晴在网上发现了新的商机。
  
  当时,唐晴晴在某视频平台做主播,与某网红连线PK时,清秀的面容、残缺的身体、乐观的心态,很快赢得了网友的支持。网友纷纷打赏,一天下来竟然有1200余元的收入。这让唐晴晴意识到,做短视频主播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不过,她也清醒地认识到,纯粹的主播并非长久之计,必须做出特色,积极传播家乡正能量,通过流量变现寻找商机。
  
  2020年5月,唐晴晴参加了由当地民政部门组织的抖音网红培训班,后来又多次去上海、深圳等城市学习。在区残联、镇政府的支持下,唐晴晴和丈夫一起成立了“晴晴文化传媒公司”,梦想渐渐变成现实。
  
  村里的残疾人直播带货团队
  
  渐渐地,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唐晴晴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带领周边残疾群众一起直播带货创业。
  
  “大家来看看,这是我们村新出产的粉丝,韧性足,味道好,口感爽滑。这盒是坚果藕粉,味道鲜美甜而不腻……”在村里的一排小平房,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如今,“晴晴文化传媒公司”共23名员工,残疾人有16名。在唐晴晴的带动下,如今这些行动不便的乡亲们,个个都化身为多才多艺的“网红”。
  
  同村的独臂农民刘贵新如今是团队的主力“干将”。可在被唐晴晴动员时,这个汉子还满是疑虑:“我这样的能去创业吗?”唐晴晴一句话让他振奋起来:“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行不行?要说残疾,我不比你还厉害?”
  
  就这样,今年1月初,唐晴晴的团队正式开始了带货直播,第一个月完成了200多单。虽然成绩一般,唐晴晴却充满了信心,“这只是起步阶段,下一步,会和周边乡镇农民对接,做土鸡蛋等土特产品的带货宣传。只要努力打拼,残疾人同样能拥有美好人生。”
  
  “很多残疾乡亲和我一样,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务工,可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唐晴晴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在致富道路上努力奔跑。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