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赞张开浚先生《〈资治通鉴〉注释本》

2022-2-11 11:41| 编辑: 戴斐 | 查看: 148255|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有谁评论别人的著作用秤称,按斤算的吗?有。谁?魏老专。
  
  新年伊始,我和魏老专同时收到一对老友夫妇亲自送上门的新春礼物,这礼物是老友多年编著而成的一部新作,才装帧成册。这部高雅、大方、喜庆、贵重的五卷巨著,沉甸甸地摆在面前,相当有分量。刹那间喜气盈门,满屋一片喝彩声。新的一年,开门见喜,这崭新的史册,带着淡淡的书香,满载着作者的盛情,传递着老友深切的厚谊,送到我们手中。
  
  90岁高龄的老友和老伴,冒着三九严寒,赶到魏老专家,特意送来他这套好书,是新春的大礼,当然让我们非常高兴,深受感动。魏老建功也是88岁的老人了,这位当年阜阳行署的副专员,对这部新著爱不释手,敬畏有加,乐呵呵地前后翻阅一遍,激动之余,又别出心裁,捧起这套书称了一下。一看重量,更是赞叹不已。即时赋诗一首:“张氏巨著聚人心,一套五本十三斤。百万雄文三十载,新春大礼赠朋亲。”
  
  张氏,何许人也,原阜阳县县长张开浚,当年我在阜阳县工作时,就认识了这位县长,他谈吐儒雅,待人谦和,我一直把他看作一位满腹才学的书生,一个令人尊重的老大哥。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尽管见面少,但互相惦念着,感情依然。
  
  这部巨著是张开浚退休后,集中心思,下大功夫,凝聚了30年时间,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直到今年才问鼎于世的《<资治通鉴>注释本》。这五卷本一展真容,就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好评,人们纷纷向张老祝贺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够先睹为快而欣喜。
  
  阜阳许多人都知道张老埋头致力于这部书的研究创作,这些年他几乎足不出户,手不释卷,不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很难见到他人影。我和他多年未谋面,数次打听他的消息,其他朋友也很少见到他,但许多人都知道他在编辑注释本,对书也盼望已久。
  
  被誉为国学经典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通鉴有诸多的版本,历朝历代的注释更是繁杂,虽然张氏的注释本能给阅读者很大的帮助,带来方便,但这注释工程实在太辛苦,难度大,要求高,甚是费时费力,有这种能力和学识的人太少了。或许别人会感到吃力不讨好,望而却步,也有可能有人做了但半途而废。可老先生坚持了下来,一坚持就是30年,三十个春夏秋冬,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古籍、词典、考证、注释……这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怎么熬过来的,怎能不让人由衷佩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注释这样的通史谈何容易!这要翻阅多少史料?求证多少悬疑?编写者要有博大的胸怀,精深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执着的精神,更要具备惊人的毅力和超常的恒心。
  
  这确实是一部堪称恢宏巨制的著作,一般人做不到。张老以90岁的高龄,圆满完成了这项浩瀚的注释工程,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堪称奇迹。面对着老先生馈赠的如此厚重的注释本,不能不令人称绝叫好,我更是为他自豪,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今年春节,我的书架上并排摆放着五大册崭新的《<资治通鉴>注释本》,为小小书房增添了无限的春色和暖暖的情谊。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