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颍泉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获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颍泉区闻集镇葛大桥维修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古桥再现往日的雄姿。 “一柏(百)担(单)三孔”“从桥南看不到桥北,从桥北也看不到桥南”,这些有关葛大桥的传说,不但在阜阳本地流传,在河南开封、商丘等地也为人们所熟知。 葛大桥始建于明代初期,是阜阳境内目前仅存的三座明代古桥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桥由当地葛姓居民集资修建,原为3孔,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成为4孔。桥面长35米,宽5米,高出水面约15米。 由于年久失修,葛大桥出现开裂、护栏缺损、桥墩深陷、部分拱券开裂等问题,桥头生长的树木根系也对桥体造成损害。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村民自发维修古桥时,使用了大量现代红砖,并用水泥砂浆粉刷,破坏了古桥的原始风貌。 为此,颍泉区于去年10月启动了葛大桥维修工程。根据维修方案,除对古桥进行除险加固外,并更换现代砖等不适用于古桥的建筑材料,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 目前,古桥维修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施工单位对验收专家提出来的意见进行完善后,将迎接省文物局专家验收。 葛大桥最有名的,是古桥上那棵古柏树。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棵古柏有100多年了,因古树古桥的“合体”,让“一柏(百)担(单)三孔”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在这次维修工程中,古柏树将如何处置? “这棵古柏已死亡40年,只留有枯枝干。目前古柏已被施工人员挖下,放置在工程项目部。”负责施工技术的工程师郑金生说,古柏怎么利用,要看当地的安排。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古柏陈列在游客服务中心,向游客展示古桥古柏的历史。”闻集镇葛桥村党支部书记钱发新告诉记者,“一柏(百)担(单)三孔”是葛大桥的历史文化符号,没有古柏,葛大桥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完整的。此前群众建议设计制作一棵仿真古柏安装在古桥上,真正“修旧如旧”,留住记忆中的古桥…… “对于在古桥上装仿真古柏的设想,省里专家从专业角度考虑,不建议安装。”颍泉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会对桥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下一步会以图片或指示说明牌的形式,让游客了解古柏古桥的历史风貌。 葛大桥档案 葛大桥始建于明代,为3孔砖石拱桥,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泄洪道。 1939年,因故葛大桥拆了一孔,用木板搭建,只能行人通过,不能过车。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将其恢复。 1975年,洪涝严重,柳河水位暴涨,葛大桥整个桥身都泡没在洪水中,加剧残损。 1981年,葛大桥上的柏树枯死。 1984年,葛大桥下游100多米处新建了三孔跨径3米的双曲拱桥,葛大桥交通功能被弱化。 2012年,葛大桥被列为颍泉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列入安徽省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文物部门对葛大桥进行大规模维修。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