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我们都是收信人!牢记嘱托,多种粮种好粮!”

2022-7-6 17:24| 编辑: 刘黎 | 查看: 39869| 评论: 0|原作者: 宋玉洁 李方达 徐立成 杨燕 通讯员 李阳 孔洪洋 时雨|来自: 阜阳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引发热烈反响,阜阳“三农”领域纷纷表示——
  
  7月初的阜阳大地,良田一望无际,金色的麦茬铺满田间,一丛丛碧绿的玉米在地里拔节生长。
  
  连日来,太和县淙祥小麦科技专家院,一批批的种粮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等前来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的重要回信让大家倍感振奋、无比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粮食系统的一件大事、喜事,是产粮大省安徽的骄傲、荣耀。作为粮食人,我们都是收信人!”6月29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到阜南锻炼的挂职干部罗乐添、 张涛等得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同志回信,专程前来拜访交流。盛夏时节,小院里的每个人,脸上冒出了汗珠,荡漾着笑容。
  
  阜阳市农科院小麦研发中心成员、高级农艺师葛勇多年来致力于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他说:“作为农业系统的一份子,我们都是收信人,牢记嘱托,多种粮种好粮!”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这个夏天,阜阳午收成绩斐然:全市小麦预计总产378.8万吨,比上年增加12.3万吨;预计平均单产502.6公斤,同比增加16.1公斤;安徽新世纪种业“烟农999”高产示范田小麦亩均单产882.89公斤,比去年高31.84公斤,连续四年刷新全省纪录。
  
  殷殷嘱托,绵绵厚望。
  
  阜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闻名遐迩的“百亿江淮粮仓”,将牢记嘱托,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紧紧扛在肩上。
  
  太和徐淙祥一家:
  
  当好带头人 端牢自己饭碗
  
  连日来,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忙碌了多天的徐淙祥仍然难掩激动和喜悦之情。
  
  今年69岁的徐淙祥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能手,一辈子都在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
  
  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推出“两强一增”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战胜了低温、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徐淙祥种植的1230亩小麦,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徐淙祥怀着激动自豪的心情,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向他汇报了自己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徐淙祥(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
  
  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竟然亲自给我回信了。
  
  这是一份关怀,更是一份激励!
  
  粮食是咱们的生存之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我们这辈人最真实的感受。
  
  我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粮食生产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往后,我们全家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搞好规模经营和科技强农,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徐健(徐淙祥儿子):
  
  我以前做化肥农资生意,对于父亲的选择,起初并不很理解,不明白父亲种地为啥这么有劲。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越来越好,粮食连年丰收,自己逐渐理解、支持父亲。2008年底,我从农资经营转到粮食种植。如今一干就是十几年,负责管理合作社1200多亩高产田。
  
  徐旭东(徐淙祥孙子):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自小我便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2018年大学毕业后回乡,跟着爷爷、父亲种地。总书记在回信中,对我们一家三代坚持种粮感到很高兴,这也让我倍感振奋。农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年轻人可以大有作为。我一定要向爷爷学习,投身农业发展,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阜阳种粮大户:
  
  扛起责任 多产粮出好粮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希望。消息传来,阜阳种粮大户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扛起阜阳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责任,筑牢粮仓,端稳饭碗。
  
  葛翔(颍泉区种粮大户、大丰收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看到习总书记的回信,作为一名种粮人,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特别是近年来,结合农业科技的运用,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向土地要效益,现在合作社探索的林粮套种模式,已经实现了一亩地能够生产出来1000斤小麦、1000斤玉米、300斤薄荷山核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目前,我们正向周边农户推广林粮复合套种模式,让大家都能有钱挣、得实惠。下一步,将继续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更多的农户多产粮出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罗应地(颍上县种粮大户、庆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看了习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让我种粮的信心更足,越干越有劲。
  
  今年我种了800多亩小麦,亩均产量千余斤,最高地块产量有1300斤,可以说是喜获大丰收!今年夏种我又种了500多亩水稻和200多亩大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这些年,我借助国家的好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从购置自走式喷灌机、插秧机到植保无人机,现在合作社已基本实现从种到收机械化全覆盖。
  
  下一步,计划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同时引进覆膜水稻、庄红贡米等先进技术和种源,带动身边的农民种好粮食、实现增收。
  
  李海波(太和县种粮大户、朝夕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总书记的回信给我们种粮大户极大的鼓舞,也让我意识到身上肩负的使命和历史责任——为国家守好粮仓、为国人端牢饭碗。
  
  从事传统种植20多年来,见证了我们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个人也实现了从小农户到种粮大户再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转变。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种粮大户吃下了定心丸。总书记回信说“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让我们种粮户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今后,我将深入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质专用粮食种植等,不断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同时,争取带动更多的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引领小农户一起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中来。
  
  阜阳农业科研人员:
  
  推广良种良法 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引发热烈反响,阜阳农业科研人员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好政策引导,强化良种良法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葛勇(阜阳市农科院小麦研发中心成员、高级农艺师):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深知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近年来,市农科院一直以科技创新和科研兴农为主线,紧紧围绕粮食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组建小麦研发中心、大豆研发中心、经济作物研发中心,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围绕育种、土肥、植保和示范种植,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打通“育、繁、推”的各个环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2014年至2021年,市农科院选育出农作物优良品种32个,通过安徽省或国家审(鉴)定。其中,市农科院选育的“阜航麦1号”今年实打验收811.03公斤,预计今年秋季推广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使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升,为阜阳市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不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
  
  丁凯(安徽新世纪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阅读了习总书记回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我们新世纪种业不断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累计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新品种12个,其中企业引进的“烟农999”已连续四次刷新安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在阜阳市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在全国推广种植500多万亩。
  
  眼下,企业正在颍泉区、颍州区、临泉县谋划建设总面积约30万亩的良种繁育基地,以研发更多高产、多抗、广适、优质的小麦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出力。
  
  张子福(临泉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粮食生产安全,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发挥科技特长,实施科技强农,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单位产量。今年临泉县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20000多亩。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能多收大豆100公斤,还能得到政策补贴300元,这种模式更适合种粮大户规模种植,机械化生产操作。下一步,我们会组织农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开展绿色防控、适期收获、减少机械损失,在实现秋季丰产丰收的同时,达到“两强一增”的效果。
  
  阜阳农机化领域
  
  机械强农 为现代农业加速加效
     
  “机械强农”作为我省“两强一增”行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抓手。作为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农机化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去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在全市农机化领域引发热烈反响。
  
  郭佑彪(市农机推广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作为一名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我一定会从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的重要回信中汲取更大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推进农机农艺农信深度融合,服务农业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土壤深松(深翻)轮耕整地、机械化高效植保等一大批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在我市推广应用,为农业节本增效、稳产保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相关技术、农作物机收减损技术。早在夏种之前,我就和同事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我还结合对适宜装备技术的研究,先后制作两个课件,多次到基层群众中宣讲,确保把这项提效减损的农机化技术宣传到位。
  
  赵兵全(太和县智慧农机应用带头人):
  
  我现在太和县五星镇流转了2600亩土地,发展规模粮食种植。也许是因为以前做过通讯行业,在发展农业时,注重智慧农机的应用,添置了一批智能化农机设置。
  
  比如为了解决种植面积大,施肥、打药,经常会遇到机械偏航、作业遗漏的问题,年初购买了一套北斗导航农机无人自动驾驶系统,安装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上,经过试验,效果很好。接下来,我计划购买一台进口喷雾机和一台大型拖拉机,这些都能加载北斗导航农机无人自动驾驶系统,会进一步提升作业品质与效率。
  
  总书记在给徐淙祥的重要回信中说要“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我通过切身经历,感受到智能化农机的应用,既省力又高效。今年准备进一步扩大流转面积,努力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刘加林(颍泉区加林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现在拥有主要耕种机械百余台套,各类配套机械四五百台套,今年夏种,在颍泉及周边提供社会化服务2万余亩。
  
  近年来,新型农机和农机化技术层出不穷,比如今年推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两种作物的亩播量、行距、株距都有了新变化,对农机手操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带头学习,把握政策要求,在合作社内部培训的同时,还应邀到颍州区等地为农机手讲课,让大家都能及时掌握了解新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很受鼓舞,今后我一定带头学习新农机和农机化技术,宣传推广给更多的机手和群众,共同提高作业效率,让全市的粮食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阜阳新农人:
  
  青春作伴 在土地里收获成长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传遍颍淮大地,激发“三农”领域的干事创业热情。其中一批有知识、有想法的“新农人”备受鼓舞,纷纷表示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耕耘磨砺,收获成长。
  
  赵金石(95后,颍上县丰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说到了我心里!我虽然是95后,但从小就有“当大户”的梦想。小时候家里就流转了近千亩地种粮食,天天看着父母忙碌,到收获季节一家人就觉得特别幸福踏实。读大学我选择了农学专业,毕业就回来和父亲一起种地,很快成为颍上县丰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第二代负责人。
  
  回来以后,我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大户就要有大户的担当,上了规模就更要提升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合作社陆续购置了40多台大型农业机械,对周边土地开展全程托管服务,探索复合种植,全力提升粮食种植效益。经过历练,2019年,我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还在去年成为颍上县杨湖镇前楼社区支委委员。眼下,我在进行专升本学习,专业依然是农学。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农业知识带领更多人多种粮、种好粮。
  
  宋江鹏(85后,中化农业阜南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提到的“积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对公司特别有指导意义。我们现在正通过智慧农业平台,了解庄稼长势和土壤环境,商讨制定眼下的除草方案。我2018年入职中化农业,这几年与公司一起,推动阜南建设近6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打造全程标准化服务,实现小麦亩均增产100-200斤。
  
  在阜南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品牌建设中,公司研发的智慧农业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MAP智农客户端,农户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影响庄稼生长的关键数据,并根据提示开展田管。接下来,我们将在智慧农业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提升农户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
  
  张晴晴(85后,颍泉区闻集镇杜庄村“两委”委员)
  
  对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种粮有钱挣、得实惠”,我深有体会。我去年从外地返乡回来开始种粮食,这一年不仅获得了满意的经济收入,整个人也更加坚定自信。
  
  过去没怎么种过地,但一回到家乡我就充满了信心。一方面有国家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有农技专家全程指导,当年就流转了600亩土地。这一年我不仅收了两季粮食,还成为一个地道专业的新农民,对小麦、花生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都清清楚楚。今年夏种,我继续经营600多亩土地,还带领村集体流转200多亩土地,带动20多户流转土地600多亩开展规模种植,让大家一起种粮得实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