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平均亩产从不足200公斤到超过800公斤,阜阳市太和县农民徐淙祥用了49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徐淙祥回信称:“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 徐淙祥只是阜阳市“种粮能手”的一个代表。多年来,阜阳的种粮大户、农业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们,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神为鞭,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念为犁,深耕脚下的这片黄土地。今年午收全市小麦预计总产378.8万吨,比上年增加12.3万吨;预计平均单产502.6公斤,同比增加16.1公斤。阜阳以占全国0.46%的耕地,产出了占全国总产1%的粮食,为“百亿江淮粮仓”的美誉,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7月的阜阳大地,麦收已过,夏耘中迎来几场喜雨,大豆、玉米绿意渐浓。收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徐淙祥祖孙三代又行走在田间、蹲坐在秧苗里、伏案在实验室,和千万种粮人一起,继续探寻这片黄土地里隐藏的高产密码。 徐淙祥(左)查看麦穗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创作60首农谚,小麦产量翻一番 徐淙祥家住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距离县城4公里左右,历史上因为车夫马夫喜欢在这里歇脚,从而形成了一个“车马店”,进而发展成一个小型的集市,当地人称之为“八里店”。集市附近的村庄地势低洼,不利于庄稼生长,里面长满野草和芦苇,因此又有了一个别称,叫“东湖”。 1973年,20岁的徐淙祥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当时村里的小麦平均亩产只有175公斤左右。粮食不够吃,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部分村民只能向亲友借粮“度春荒”。 徐淙祥看到这种情况,坐不住了。 “书上说先进国家的粮食产量高,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地球上,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徐淙祥认为当地粮食产量低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于是,他报考了乡镇农技站,开始钻研农业科技。 在农技站工作期间,徐淙祥买回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潜心学习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1983年,他成功研制出高效土化肥和土农药,在自家的田里试用,产量提高了40%左右。这提振了徐淙祥的信心,他决定申请种植农业示范田,进一步探索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技术,他的申请得到农技站和相关部门的批准。 此后几年,徐淙祥几乎吃住在田间。每天天不亮,他就带着馒头和水壶下地,不管刮风下雨,在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农作物每个时间段的生长情况不一样,晴天与雨天不一样,高温天和低温天也不一样,这些都需要观察和记录下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徐淙祥说。 一次,天气特别热,当村民们躲在树荫下避暑时,徐淙祥依然蹲在白花花的阳光下,一个一个地测量农作物的叶片、根系,一株一株地记录农作物的生长动态,连续工作了7个小时,中暑晕倒在试验田里,幸亏乡亲们发现及时。此后,徐淙祥得到一个“麦痴”的绰号。对此,徐淙祥并不生气,他说:“只要小麦的产量能上去,‘麦痴’就‘麦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民一声声“麦痴”的称呼中,徐淙祥示范田的小麦亩产相继提高到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成了全县产量最高、完成任务最好的示范点。他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总结为四套高产技术,编写成60首农谚,油印成小册子和《技术明白纸》发放给乡亲们,指导他们科学种田。 “麦喜浓墒胎里富,施足底肥是基础。底肥施足麦苗壮,底肥不足麦苗黄。”“碳磷钾肥要配比,控氮补钾增施磷。稀土微肥随种下,麦苗出土长得壮。”……看着小册子和《技术明白纸》上的“顺口溜”,不少村民持怀疑态度,“用这些方法真的能增加产量吗?”还有村民泼起了冷水:“种庄稼还用学吗?村里的老人怎么做,咱们跟着做就行了!” 关键时刻,村干部们主动站出来支持徐淙祥。他们不仅在自家的田里采用了徐淙祥的增产技术,还积极劝说自己的亲友们按照徐淙祥的方法种植粮食。 352公斤、364公斤……第二年午收期间,村里的打麦场上接连传出振奋人心的数字,采用徐淙祥增产技术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而当初持怀疑态度的村民则后悔不已。 “科学种田找老徐,优质高产有保障。多打多收又多卖,每亩多收几百块。”徐淙祥很快成为当地农民崇拜的偶像。在他们心里,徐淙祥就是他们致富的领路人。上门索取增产技术资料、咨询种植方法的人差点踏破徐淙祥家的门槛。 村民薛飞也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每到农闲时节,徐淙祥家里就会挤满前来学习的农民,小小的农家院俨然成了科技培训班。 “作为农业技术员,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时的徐淙祥,期待着用自己的特长改变家乡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 『小麦亩产达不到500公斤,损失我赔!』 科技联产承包,辐射带动20多个乡镇粮食增收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中土地隐藏着一套严密的法则,静待人们去发现它的秘密。 时间的指针旋转至2003年,徐淙祥决定将村里千亩连片的低产田承包下来,种植大豆。 那一年夏季多雨,出现内涝,其它地块种植的大豆40%绝收,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徐淙祥的千亩连片田通过选用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采取足墒旱播、间苗定苗等增产关键技术,大豆长势良好。经农业部和省、市农业专家监收监打,平均亩产达161.2公斤,并出现一部分亩产超200公斤的超高产田块。 连片种植试验成功。徐淙祥又决定与村民签订协议,对村里的耕地实行科技联产承包。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徐淙祥提供的技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如果小麦亩产达不到500公斤、大豆亩产达不到150公斤,少收部分由徐淙祥包赔;如果超过上述约定的产量,徐淙祥收取超产部分的20%,作为技术服务费,用于扩大再生产。 诱人的条件加上徐淙祥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方面树立的威望,村民们纷纷响应。徐淙祥通过科技联产承包的方式种植高产攻关田达3200亩,带动周边村民按照统一模式种植9000亩左右。第二年,徐淙祥的科技联产承包获得成功,小麦、大豆都达到或超过了当初约定的指标,村民们每亩净增收200元左右。 技术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步。200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协会,下设农机、植保、良种良法推广3个服务队,发展成员单位36个,遍及全县20多个乡镇。 2007年起,徐淙祥承担了农业部小麦优质高产攻关试验示范和大豆、玉米高产示范计划,1230亩农作物优质高产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超650公斤。此后,徐淙祥的小麦高产田块多次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 2010年,徐淙祥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4230亩,其中入股、托管、代管耕地3000亩,自己租赁1230亩。合作社与种子经销企业签订合同进行小麦良种繁育,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种植优质商品粮,实现了销售订单化。其中,种子的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15%左右,优质商品粮的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3%-5%。合作社人均纯收入1.6万元,高出周边一倍以上。 2013年徐淙祥种植的夏玉米平均亩产突破700公斤,高产田块经省玉米专家组验收,最高亩产达916.64公斤,刷新安徽省夏玉米单产纪录,成为全省首个玉米单产突破900公斤的田块。 2019年,徐淙祥种植的玉米最高单产达到1066.89公斤,又一次刷新安徽省夏玉米亩产最高纪录;大豆高产示范田块经省专家组实产验收,最高亩产317.5公斤,被誉为安徽省“玉米、大豆状元”,为全省粮食绿色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徐淙祥的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模式最高亩产达1827.76公斤,开辟了淮北平原小麦、夏玉米优质连作周年亩产超吨半绿色增产模式。 当年的“麦痴”,陆续荣获“安徽麦王”“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等称号。 此时,面对产量的不断提升,徐淙祥却适时调整了研究方向,因为他感觉这片黄土地里隐藏着另外一个秘密。 『粮食的产出与投入之间有一个阈值,我们要找到它!』 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午季,徐淙祥的高产试验田种植的几个小麦品种,亩产均超过800公斤,创历史新纪录。徐淙祥的高产试验田就位于当地村民所说的“东湖”上,土壤属于典型的低产砂礓黑土,土壤贫瘠、耕性差、保苗和透水差,“湿了是泥块,干了是坷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徐淙祥就注意到上述情况,并进行了反复试验。发现在这种土地上长期单一的施用化肥,尽管小麦产量明显增加,但容易出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落恶化、小麦产量不稳定、易倒伏等问题。随着土壤的酸化,土地还容易板结,晴天易干旱,雨天易涝渍。 于是,徐淙祥与科技、农业等部门合作,开始研究砂礓黑土的改造、低产洼地高产技术,并作为全省农民技术员的唯一代表,承担全国农作物区试项目研究和国家、省、县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科学使用研究,每年都主持或参加农作物新技术和新品种在黄淮地区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86项,出色完成了95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被安徽省职改办破格晋升为农民高级农艺师。 如今,徐淙祥采取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秸秆还田以及土壤深松(深翻)为核心的土壤培肥改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砂礓黑土贫瘠和养分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升了粮食的产量。 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开沟打畦,解决了砂礓黑土易旱易涝的问题,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干旱时能灌溉,内涝时能排水。“这种做法对砂礓黑土的土质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徐淙祥又把自己的方法编成了农谚:“两米宽,打畦田,浇灌喷药最方便。旱灌涝排都不怕,实现高级园田化。” 成功往往几句话就能概括,但背后的辛酸很少有人知道。用开沟打畦田改良砂礓黑土的方法刚刚提出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徐淙祥决定先干起来,用结果去说服别人。秋冬时节,农活少,他带着全家在田间地头挖沟开渠。春夏时节,雨水较大,他密切关注水位的变化,做好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研究。 2003年夏秋之际,太和县遇强降水天气,内涝严重。徐淙祥昼夜守在大豆田里,一旦出现积水,立即组织人员排涝。由于长时间站在水中,双腿被冰得针扎一样疼,他一声不吭,咬牙坚持下来。 大约20天后,内涝结束,徐淙祥从田里的窝棚回家时,膝盖突然出现剧痛,双腿猛然一软,差点摔倒在地上。经医生诊断,徐淙祥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直到现在,这种疾病依然折磨着他,“走路时一瘸一拐的,下楼梯时姿势看起来很别扭。” 辛勤的付出换来砂礓黑土的脱胎换骨,低产田块变成了富庶的粮仓。今年午收,徐淙祥从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的阜阳小麦品种中选育的“阜航麦1号”,经省、市、县组成的专家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811.29公斤;选育的“皖垦麦22”,平均亩产达到818.52公斤。 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徐淙祥开始考虑种粮的收益问题。徐淙祥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品种的小麦,种植在试验田的同一个地块,干旱的年份与多雨的年份相比,产量往往更高。 这是因为干旱年份日照充足,小麦的光合作用时间长,此时再加上试验田里充足的灌溉和肥料供给,产量自然会提升一大截。但是,这种种植模式无法在大田块里进行推广。因为农民种地属于一种经营行为,要考虑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若一味地增加灌溉、肥料供给等方面的投入,无形中会降低土地的实际收入。他说,种子、化肥等农资的用量背后都有大学问,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精打细算、科学种粮。 “粮食的产出与投入之间有一个阈值,农业技术员必须找到它,这样才能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这是徐淙祥的新目标。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已近古稀之年的徐淙祥,近年来待在田里和实验室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他还经常带着小麦等作物的样本,往各大农业科研机构跑。 “我就是一个农民,只会种地,别无所长,只有努力再努力,才能实现农业高产、高质、高效、低投入的愿景。”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太和县科技、农业等部门参与组建,省、市、县农业专家先后入驻,全力开展小麦种植技术攻关,并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 2011年4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张槐村调研。走进徐淙祥种植的麦田,仔细察看麦苗长势,习近平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作贡献。 牢记殷殷嘱托,徐淙祥和“大院”里的专家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如今,“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已更名为“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目前,驻站科技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4人,分别来自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等。 在这里,专家们定期前来开展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人均年工作时间在30天以上。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乔玉强就是其中一位。7月1日,他在实验室里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实验台上摆放着1000余份小麦植株样本,这些样本全部来自徐淙祥的试验田。乔玉强说,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利用深翻技术和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以减少粮食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保证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徐淙祥和专家们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他们选育的“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种植技术广泛应用到黄淮地区;主持和参与选育的“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在皖西北地区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万亩。 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徐淙祥成立的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粮食增收由以前的依靠土地和农资,已经彻底向依赖科技转型升级,脱贫攻坚期间带动1630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种粮农民要增收关键要提升粮食的产量和品质,而提升产量和品质,关键要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综合近年来的情况,徐淙祥算了一笔账:以小麦为例,采用精量播种方式,一亩地只需要播撒约12.5公斤小麦种子,而普通农户大约需要20公斤;采用土壤化验、配方施肥等方式,一亩地的化肥用量又比普通农户少20公斤以上。在种植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每亩小麦的产量却能达到600公斤,高于普通农户100公斤左右,农民的种粮效益提升明显。 『我能为孩子留下什么?物质是有限的,本领是自己的!』 种粮人精神的传承其实就是黄土地的高产密码 “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徐淙祥的回信中,对他祖孙三代接力农业生产的做法给予赞许。 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徐淙祥既兴奋又感慨,“总书记一下子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从事农业技术研究近半个世纪,徐淙祥最在意的,莫过于自己能给孩子留在什么。物质是有限的,本领是自己的,但是,年轻人的观念正在悄悄改变。现在,徐淙祥的年龄大了,腿脚已不如当年有力,到了儿孙接过担子的时候了。 徐淙祥的儿子徐健,起初对父亲的选择并不理解。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越来越好,粮食连年丰收,徐健转变了态度,并在2008年底从农资经营转向粮食种植。如今,他负责管理1200多亩高产田,成为又一个种粮能手。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孙子徐旭东自幼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2018年大学毕业后跟着爷爷搞起了农业技术研究。儿孙们愿意种粮,并且干得不错,徐淙祥倍感欣慰。 种粮能手徐淙祥的事业后继有人,阜阳市以大学生、“农二代”“农三代”为代表的新农人也不断涌现。他们用自己的学识、眼界以及新的思维,悄然改变着阜阳农业的经营模式,但“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念始终未变。 在与太和县紧邻的颍泉区,“农二代”葛翔探索的林粮套种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一亩地能够生产出500公斤小麦、500公斤玉米和150公斤薄壳山核桃,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在距离太和县100公里的颍上县,95后大学毕业生赵金石与父亲一起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同时购置了40多台大型农业机械,对周边土地开展全程托管服务,探索复合种植,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看着26岁的孙子徐旭东蹲在田里,熟练地测量着大豆的叶片、根茎等,白皙的脸变得黝黑,肩膀也宽厚起来,徐淙祥有些恍惚:时光似乎回到了49年前,田里忙碌的身影似乎就是当初的自己…… 徐淙祥突然明白:这黄土地里高产的密码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这种精神沿袭着祖先的生活智慧,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代代相传,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