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阜阳人过年

2023-1-30 10:11| 编辑: 刘黎 | 查看: 19065| 评论: 0|原作者: 李华娟|来自: 阜阳日报

  
  阜阳人过年,环节不少,仪式感强。置身于浓浓年味中,无论身在何方、离家多久,都不会忘记回家过年。愈是临近年关,愈是回家心切。
  
  除 夕
  
  除夕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在老辈人的张罗下庄重而有意义。早上,母亲洗过脸,反复用香皂洗了手,然后端出几盘果品郑重地供在八仙桌上。盘里有糖糕、苹果、桔子,寓意新的一年全家甜甜蜜蜜、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些果品一直摆到年后。
  
  父亲搬了梯子开始贴福字、贴春联。福字一般倒着贴,寓意福到。春联含有祈福和吉祥之意,来自于古代“桃符”,即用桃木刻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和门前摆放的拦门棍一样,预示幸福与安康。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把桃符改为纸张,叫作“春贴纸”。至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年夜饭当然不能含糊。厨房里从早饭后开始忙碌,大一点的孩子也被叫来打下手,包饺子,团汤圆,蒸蛋卷……当一桌丰盛的饭菜端上来,第一碗先敬灶王爷,摆在灶台上,乞求灶王爷多多赐福;再盛一碗摆在院中敬天地,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母亲郑重地做完这些,一家人才开始动筷子。满满一桌年夜饭吃不到一半就都饱了,剩下多半留在第二天吃,寓意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晚辈给长辈磕头辞岁。年长者端坐在椅子上,笑盈盈等着孩子们给自己磕头,然后掏出红包,递上备好的压岁钱。孩子们欢天喜地接过来,藏在枕头下,时不时翻开枕头数一数。
  
  除夕夜,家家户户点亮了红灯笼,把新年的路照得亮通通的。此时,一家人围坐在炉子边,准备通宵守夜,俗称守岁,是要把一切邪瘟病疫都赶跑驱走。母亲拿出平时攒下的南瓜子,炒香装在盘里,大家一边嗑着一边聊着。随着说话声渐渐变小,不多时酣畅的呼噜声此起彼伏。
  
  接 年
  
  早起放鞭炮,叫接年。人勤年来早,谁家接年的鞭炮最先响,谁家新年最先到。一家人谁先起床谁接年,大家都比着早起,争着抢着去“接年”。
  
  最先起床的人蹑手蹑脚走出屋,深吸一口气抑制住扑腾扑腾的心跳,悄悄把爆竹挂到院中的枣树上,“扑哧”擦亮火柴,将火苗小心翼翼地移到捻子上,但见一股白烟扑扑冒出,立马扔掉火柴,捂住耳朵就跑。噼噼啪啪一响,惊醒了一屋沉睡的人。回回都是大姐起得早,新年在她神采飞扬的眸光中款款而来。 此时没有起床的,也都在母亲的张罗下喝下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酒,香香甜甜的,满屋子充满了醉人的年味。
  
  拜 年
  
  新年第一天,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提着袋子挨家去拜年。大人们早早备下好吃的等着。米糕、糖果、花生一把一把往每个孩子的口袋里装,直到孩子们心满意足地提着袋子离去。大人们也开始左邻右舍地串门。人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聚在门口闲聊。
  
  随着新年到来,办婚事的也多了。婚娶之事放在新年办,人多喜气旺,贴囍字,宰年猪,送年礼……婚礼带着年味,年里沾满喜气,真可谓双喜临门。
  
  大年初二,人们开始走亲戚。初二拜岳家,初五以后拜远亲。常言说,亲戚越走越亲。一年到头见不上几回,趁着这几天把疏淡的感情走亲了走浓了。只要有情义,拜到十五也不迟。
  
  过了十五,该走的亲戚走了,该喝的喜酒喝了,人们怀着新的希望,踏上各自的征程。回家过年,不仅意味着团聚,也有别离,个中滋味大体相同,那份用乡思烘托出的独特年味,让人魂牵,让人眷恋。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秋色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