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对话宋斌:一点一滴努力做,创造美好新生活

2023-2-20 09:38| 编辑: 刘黎 | 查看: 18138| 评论: 0|原作者: 周姗姗/文 徐丹丹 /摄|来自: 颍州晚报


      宋斌,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阜阳市教育局考试管理中心副主任,颍东区新乌江镇周圩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曾获2022年度全国“最美奋斗者”及阜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师风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其驻村先进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
  
  2021年6月,宋斌来到颍东区新乌江镇周圩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与村干部并肩奋斗,从细节着手,打造美丽乡村;提升当地师资力量,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直播带货,让农特产品推出去,增加村民收入……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宋书记”。
  
  日前,在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下属《民生周刊》杂志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中,全国40人被授予“2022最美奋斗者”称号,宋斌是我市唯一入选者。
  
  细节着手 让村民心里暖起来
  
  记者: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你担任周圩村第一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宋斌:“我能做什么?”这是我初到周圩村问自己最多的问题。这里位于颍东区新乌江镇东部,地处偏僻、地势低洼。我刚到任时,正值夏季,发现村里环境不够好,我和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开展“清洁行动”,清理河道、门前小园种上绿植、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整改近100多座厕所、每条小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现在,你来到这里,会发现这里呈现出的是一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乡村画卷。其中,周圩村的胡大郢还荣获“2022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称号。
  
  记者: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你是怎样为村民做好服务的?
  
  宋斌:农民种地辛苦大半年,最怕“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我尽力为他们减低风险、减少顾虑、减轻负担,让他们能够劳有所获、劳有所得,过上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去年7月,村民陈大娘家收获了200余斤梅豆角,由于销路不畅,导致滞销。了解到陈大娘的老伴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平时陈大娘种植一些时令蔬菜贴补家用,我立即和村两委干部协调联系当地企业,一次性进行收购。
  
  去年7月,村民胡小文(化名)初中毕业,想外出打工,我连续多次进行家访。得知他喜欢电脑,我说服其家长,把孩子安排到阜阳现代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驻村以来,我协助全村销售玉米、红薯、粉丝、扁豆等农产品近15万斤,协调单位捐赠物品合计5万元,筹集社会企业、爱心人士捐赠现金及物品3.5万元。“大带小、强带弱、富带贫”抱团发展。
  
  教育帮扶 给留守儿童更好的教育资源
  
  记者:作为来自教育部门的驻村第一书记,你是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口帮扶的?
  
  宋斌:周圩小学和新乌江镇第三幼儿园是村里的两所学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相对薄弱。
  
  一次,我联系市少年宫老师到村里教授孩子们美术、分享学习心得。课后,我不断收到学生和家长的来电,表达对美术课的喜爱和渴望。寒暑假期间,我又积极联系学校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打造别具趣味的“寒暑托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学绘画、做手工、练书法、下象棋,改善寒暑假期间孩子无人照管的局面,也让在外打工的父母更放心。
  
  去年,在市教育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多名教育专家为村里的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下一步,我们将努力让更多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记者: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提高基层教育水平方面,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宋斌:驻村期间,我发现当地师生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便联合市教育局另一个驻村工作队队员、原市教育电视台主持人白杨,共同开办小主持人普通话培训班。一年来,当地50多位师生得到专业的普通话培训指导。
  
  我还积极协调市教科所、铁路小学、特教学校、市少年宫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送到课堂,为当地学校赠送图书、办公设备、教学教具和体育用品等。
  
  做好基层工作,关键要培养人才,打造一支“留得住”的工作队。为此,我协调安徽农业大学阜阳函授站为颍东区新乌江镇培养基层干部,目前已受益50余人。
  
  直播带货 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记者:周圩村当地盛产红薯和玉米,你想如何让当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宋斌:新乌江镇是全市鲜食红薯基地,其中,周圩村种植鲜食红薯500余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200余亩。曾经,“酒香也怕巷子深”。而现在,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我和村两委干部正在打造网络直播带货,资金已经到位,并准备先从李土楼村生态蜜薯、周圩村黏玉米这两种农产品开始做起,积累网络销售经验,再向更多农产品进军。现在,不少村民也在学习直播带货,让家乡的产品走出去。
  
  记者:在改变当地单一产业结构、盘活土地和人力资源,为当地农业打开一片新天地方面,你是怎样做的?
  
  宋斌:在脱贫工作期间,周圩村大力发展“五小园”,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三四分地(约250平米)的园子。去年,为响应政府“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号召,我们动员村民将房前屋后的园子利用起来,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并借机扩大种植,渐渐形成规模。
  
  去年11月,在我和村两委干部的牵头下,安徽荣康食品公司进驻新乌江镇,计划于今年打造“乌江湾”品牌,生产辣椒油、辣椒酱等10余个产品,在当地实现辣椒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及村集体经济收入。
  
  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一点一滴地努力去做,就能创造美好新生活。我将和周圩村广大群众一起努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踔厉奋进,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