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南城故事 饮水思源四方井

2023-5-18 09:06|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45749|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摄|来自: 阜阳日报

  在阜阳南城,有四口开掘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土井,因空间布局大致呈正方形,被形象地称为“四方井”。从最初灌溉菜园,到老城居民的生活水源,再到被自来水取代。四方井用400余年的时光,见证了南城开发和百姓生活的变迁历程。如今,在贡院街与温州步行街交口处还保留着其中一口古井,日夜守望着老城的繁华与落寞。饮水思源,魂牵梦萦。不少已搬走多年的老居民,还时不时来这里看看,寻找曾经的生活片段与温暖记忆,几多不舍,几多念想。
  

周世忠老师讲述四方井往事


  东城墙下四方井
  
  提起阜阳城“四方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城墙路和温州街一带。这是一个相对精确又模糊的方位,从明朝起就在阜阳南城居民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据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李援朝考证,阜阳在秦代就有了完备的城郭,形成了既有南城(罗城),又有北城(子城)的形制。明朝时土城墙被加固为砖城墙,北城周长四里,南城周长五里四十四步,奠定了此后500多年颍州城廓9里44步(约5.5公里)的规模,四方井就是当时开掘的。
  
  今年89岁的周世忠出生在阜城北关,2016年北城小学家属院拆迁后,租住在颍上路供销社家属院,2022年搬到颍州区三十铺镇的商住小区。家是越搬越远,然而老人对这座城市的牵挂并未减少。
  
  每隔几天,周世忠都要坐公交车到老城走走看看。温州街的四方井是他常去的地方,井口南侧一段文字简介也是他当年整理的。“当时南城居民少,住户以种菜为生,为方便灌溉菜园打了这四眼土井。”周世忠说。
  
  当时,因四眼井分别位于菜园四个角上,形成了一个正方形,“四方井”的名字由此而来。后来,四方井仅存一眼水井,附近居民用四块大青石条把井口围成了正方型,约一米见方,仍叫它“四方井”,旁边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四方井巷”。
  
  相传,四方井的泉眼与东城河、泉河连通,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便是干旱季节也能打出清澈的泉水。“在封建社会,附近的居民每到春节就把猪肉、圆子、馒头供在井边,感谢古井提供清洁的水源。”周世忠说。
  
  其实,阜阳南城遗留下来的古井,除了“四方井”外,还有文德街仁里巷胡井、青云街的古井群、宁氏胡同古井、贡院街古井等。相较而言,“四方井”的名气最大、用户最多。
  
  “1979年阜阳城用上自来水之前,光华街、任胡同、四方井巷等附近的居民,多来此处取水、洗衣、洗菜。”周世忠说。
  
  百年风云成过往
  
  现在去四方井,可以取道最近的东城墙路。在贡院街口也就是温州街中段向西,约50米路南就能看到一处半人高的正方形围墙。隔着井口的不锈钢栅栏,可以看到直径约1米的井内依然有泉水涌动,绿色的凤尾蕨沿着井壁一直长到地面上。
  
  “四方井几十年前就不用了,2004年前后开发建设温州路步行街,当时很多群众都要求保留下来。”颍州区鼓楼街道光华社区党总支书记姚焱松说,在这里生活过的居民对四方井很有感情,遇到有人破坏都会上前制止,古井才得以保存至今。
  
  曾几何时,四方井一带演绎过朱雀桥边野草花的繁华。民国以前,党化街这一段叫滑(华)家胡同,因南边住着时任安徽督军倪嗣冲的姐夫华晋山。在阜阳方言中“华”和“滑”谐音,时间久了,“华街口”就被喊成了“滑街口”。到了近现代,这里的热闹程度一度达到了顶峰。在靠近四方井的贡院街中段,也就是杨家隅首到滑 (华)街口这一段,解放前叫党化街,因路北有1927年成立的民国阜阳县党部而得名。党化街曾经是仅次于解放南大街的商业区。
  
  “四方井西边50米的滑街口,是党化街与光华街的交口,解放后的老地委大楼和邮政局办公地都在光华街上。”周世忠说,四方井北边是地方绅士吴丙银的故居,他在北城小学上过学,是民国阜阳县参议长兼27军先锋团团长。阜阳东乡耿圩子名绅耿作则早年留学日本,他在吴丙银故居附近出资建造了耿家御处,专供亲友吃饭休息。东乡的穷苦人路过这里,只要报上姓名,确认身份后就能免费吃饭、住宿。
  
  “四方井东边是东城墙的内河,有一座五神庙坐东朝西,专门供奉管仲、伍子胥、关羽、薛仁贵、岳飞。”周世忠说,四方井南边的府院巷,民国时期住着北洋大学毕业的宁道明,他组织成立了阜阳最早的篮球队——阜星篮球队,开启了阜阳竞技体育的先河。
  
  当年,附近居民从党化街买菜回来,会到最近的四方井打水洗菜。他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井边,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城里的新鲜事儿,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临近中午,家家户户响起了锅碗瓢盆协奏曲,充满了市井气息。“解放后,党化街作为南城的菜市,直到1985年才迁走。”周世忠说。
  
  老城生活心心念
  
  在阜阳老城的水井中,有甜水井和苦水井之分,甜水井的水可以烧茶、做饭,苦水井的水只能洗衣、洗菜。四方井算不上甜水井,每到洗衣做饭时,井边总是围满了前来打水的居民。
  
  “从鼓楼到北关这一带住得挤,吃喝拉撒都在那一片,基本上都是苦水井。”今年90岁的刘敬堂在建设街城隍庙旁边住过好几十年,提起四方井至今赞不绝口。在他的记忆里,南城人口少,到解放后都没有多少人家,四方井算得上人口比较密集的街区。
  
  当时,府院街西城小学有一口甜水井,工人俱乐部东边有一口甜水井。居民可以自己打水,也可以花钱请人挑水,还可以去泉河担水。城里的茶馆有的挂出“真正河水”的招牌,用来招徕顾客,可见当时的河水非常干净。
  
  立夏前后,本地的蒜苔、蚕豆、豌豆陆续上市,从附近农贸市场买回一包带壳豌豆的靳嫚侠,想顺路去四方井看看,像是从未遗忘的老朋友,隔三差五不见就想得慌。这是她的祖辈生活过半个多世纪的地方,无论建成什么样子,四方井一带都保留着她儿时的记忆。
  
  “我姥爷家的四合院坐东朝西,就在四方井东边10米,解放前我们家就住这里。”今年66岁的靳嫚侠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往事,脑海里过着电影镜头,就像昨天发生过的事儿。母亲有兄妹两个,姥姥、姥爷跟舅舅一家住在一人胡同一个更大的四合院,虽说都是土坯房,在当时也算得上老门老户的人家。
  
  “四方井北边有一条路,解放后多次加宽,到我记事的时候,北院墙就拆掉了。”靳嫚侠说,他们兄妹5人都出生在这里,由于距离四方井较近,她家里都用不到水缸。夏天的时候,用水桶装一个西瓜放到井里,一个小时后提上来切开,吃起来相当于现在的冰镇西瓜。
  
  1975年政府决定在四方井北边一个四合院办向阳院,靳嫚侠一家搬到专署医院南边,把房屋腾给向阳院的原房主居住,从此告别了四方井的老宅。“这些年只要梦到小时候,必定有四方井出现;而且,年龄越大记忆越深,想忘掉都难。”她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