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不久,他便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视障疾病。上学后,他始终坐在第一排。高中时期,他成为“特批”可以用手机的学生,只为将黑板上的知识点拍下,课后放大温习。高考时,他成为“VIP”考生,用台灯和放大镜完成考试…… 他叫尹宝玄,家住临泉县,是名视障三级的18岁男孩。今年,他以高考639分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 8月10日,记者走近这个特殊男孩,倾听他的成长故事。 用放大镜看书的男孩 8月10日上午,记者在临泉县城东街道泉北居委会的一处民宅内,见到了正在妈妈陪伴下收拾物品的尹宝玄。 不是妈妈韦玲玲的特别提醒,很难发现眼前这个高大阳光的男孩,是视障三级。“两米外的人和物只能看到大致轮廓,一米左右的物品也是模模糊糊。从小到大,即使读书写字,都要把眼睛贴近书本,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尹宝玄说。 韦玲玲告诉记者,尹宝玄约6个月大的时候,一次她用手机视频逗孩子玩,却意外发现他对视频毫无反应。当时,夫妻俩在武汉务工,他们带着孩子跑遍了当地大小医院,最终确诊为“眼球震颤”,“最让我难过的是,医生说这种疾病还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甘心的韦玲玲,带着孩子四处求诊,只要听说哪里的医生有“妙方”,就不惜代价前去求诊,但都失望而归。直到尹宝玄到了上学的年龄,韦玲玲才不得不接受孩子视力缺陷的事实。“我就想着,即使无法拥有正常的视力,我也要努力和他一起创造不留遗憾的人生。”韦玲玲说。 坐在第一排的孩子 由于天生视障,尹宝玄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让韦玲玲庆幸的是,要强的孩子从来不服输,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从一年级到高三毕业,尹宝玄始终坐在教室第一排。每天上课时,他手持放大镜,努力辨认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笔迹。回到家后,韦玲玲拿起课本,和孩子重温当天的功课,对知识点加以巩固。 上小学时,尹宝玄学写生字,因为看不清自己写的字,容易把字形相近的生字写错,就在妈妈指导下,趴在桌上反复书写,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上高中时,知识更为繁杂,即使老师有意放慢节奏,尹宝玄有时也很难做完课堂笔记,他便用学校“特批”可以带入教室的手机,将课堂内容一一拍下,课后再放大复习巩固。 一次,班级进行英语测验时,班主任曹胜龙注意到因为题量大,试卷字迹比平时要小一些,当即赶到办公室为尹宝玄定制了一份“Plus版”试卷……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2年来尹宝玄的成绩始终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VIP”考生 高三上学期,在学校建议下,韦玲玲找到了临泉县残联等相关部门,为尹宝玄办理了残疾证。 今年高考时,包括尹宝玄在内的部分残疾考生都得到了县残联、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不同程度的合理便利。尹宝玄被提供到一处单独考场,借助于台灯和放大镜,顺利完成了两天的考试。 最终,尹宝玄考出639分的优异成绩,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 “看到成绩的那一刻,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感觉这些年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韦玲玲说。 临泉县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政策,残疾人大学生每年可获得1500元补助金。同时,今年开学时,还将安排专人送到学校,将尹宝玄的校园生活安置妥当。 未来的特教老师 今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张泽淼,从小学到高中都和尹宝玄是铁哥们,12年来,两人一直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共同成长。 提起尹宝玄这个发小,张泽淼满是敬佩。“无论什么时候,都没见他气馁过,认输过。”张泽淼说,尹宝玄身上不畏困难、不服输的学习劲头,也鼓励带动了自己,两人比着学习,在高考中均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对此,尹宝玄说,他很喜欢作家毕淑敏的一句话:“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上学时,他只能趴在桌子上学习识字,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一目十行阅读课文,也曾让他沮丧受挫,但也正是这些困难,反而造就了他沉着冷静、坚韧不拔的性格。“那些打不倒我的困难,终将使我更加强大。”他说。 在填写志愿时,尹宝玄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这是尹宝玄一直以来的梦想,“想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特殊孩子实现理想,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