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袜日生产能力达50万双,年产值超5000万元,产品“挺”进义乌市场……这个位于阜阳西南部的船袜小镇——临泉县庙岔镇,是如何发展起袜业并抢占浙江义乌市场的?近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家乡的座谈会,让他返乡施才能 一台台织袜机“嚓嚓嚓”运转,每隔一两分钟便诞生一只船袜雏形;工人坐在缝口机前,动作娴熟地快速缝制;经过工人折叠、整理,被整齐地码放在操作台上……从定型到包装,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质检工序后,一双双船袜被打包发往义乌市的商贸公司。这是记者在临泉庙岔镇隆鑫袜业生产车间内看到的场景。 43岁的石团结是庙岔镇祁庄村人,曾在浙江省义乌市针织厂打工多年,掌握了市场紧俏的棉纺、化纤针织品的生产流程与工艺技术。有了一定积蓄后,他于10年前在义乌市创办了隆鑫袜业。 2017年春节,石团结返乡过节。临泉县庙岔镇党委、政府组织返乡青年召开座谈会,邀请他和其他返乡青年、企业家在家乡走一走、看一看。正是这场座谈会,让他萌生了回老家创办分厂的想法。 崭新的标准化厂房、充足的工人、无息创业贷款……每一项,都是让隆鑫袜业“回家”的加分项。当年8月,庙岔镇祁庄村500平方米标准化双创车间内,临泉隆鑫袜业有限公司正式开工投产。紧接着,一、二、三个分厂区又陆续建成。 眼下,石团结已经将袜子生产车间全部转移至庙岔,4个厂区共有工人170多名。 全镇袜企30家,尽展“足上风情” 2018年,原本在北京从事建筑行业的石怀纲“跨界”加入了庙岔袜企,成立临泉县鸿尚袜业有限公司。 “不出村,有活干,轻轻松松把钱赚;既带娃,又种田,还能挣点零花钱。”在鸿尚袜业的车间里,缝口工王海英用当地的一句顺口溜来形容返乡后的生活。对于现在这种“出家门进厂门”的生活,她和工友们都十分满意。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家乡环境改善,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像石团结和石怀纲一样返回庙岔创业就业,从事船袜生产加工行业。有的创办了企业,有的以家庭作坊形式为浙江企业代加工。 “我们累计为相关企业提供厂房3650平方米,争取无息创业贷款、脱贫发展资金超100万元,落实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补贴45.4万元。”临泉县政协副主席、庙岔镇党委书记张怀军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庙岔镇的船袜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长,目前全镇袜企达30家,从业人员共有1165人,袜机拥有量达1119台,日生产能力达50万双,年产值超5000万元,并凭借品质、价格优势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站稳脚跟。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