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蒙洼蓄洪区:“芡实香”里说丰年

2023-9-5 09:4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852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梅飞/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夏末初秋,阜南县王家坝镇仁超芡实基地,520亩水面被芡实绿叶覆盖,工人们戴着厚厚的手套,拿着镰刀正在收割芡实果。另一边的棚子里,几名工人正在机器旁进行芡实去皮加工,空气里飘散着香甜的气息。


  “今年又迎来丰收。”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果实,基地负责人任超脸上写满了笑意。

  芡实被称为“水中人参”,这种生长在南方水乡的水生果实不仅美味,还具有药用价值,俏销江苏、河南等地。

  “蓄洪区地势低洼,一下雨就容易积水,别的粮食作物种不了,但种芡实很适合。”2018年前,芡实基地所处的洼地处于抛荒状态,任超看中了它的地势适合引水培育水生作物,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后,开始“试水”种植芡实。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他专门跑到滁州等地“取经”。

  经过几年的发展,任超摸索出一套芡实、小麦轮作方式。他从去年午收开始,着手进行芡实育苗,等到午收结束,利用提水站和灌溉渠道给田里放水,育好的芡实苗可以直接栽种。到了农历九月,芡实全部收获后,紧跟着种植近500亩小麦。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小麦亩产800-1000斤,再加上芡实收入,亩产经济效益达到6000元。”如今,仁超芡实基地已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种植的芡实品种不断更新优化,初加工设备也已完善,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同时,基地还带动务工50多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

  通过“借水生财”,芡实成了王家坝人增收的“金钥匙”。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是蒙洼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探索。

  近年来,阜南县因地制宜发展“五水一牧”适应性农业,探索出“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闯出了一条将水患灾害对抗性农业转变为水生态、水财富、人水和谐的生态适应性农业之路。仅芡实一项,该县种植面积就达3.1万亩。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展壮大芡实产业,探索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望着满塘成熟的芡实,任超有使不完的劲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