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区的九龙镇、阜南县的会龙镇和龙王乡……在阜阳,名字中带“龙”字的乡镇中,会龙镇的故事广为流传。 要说会龙镇,就不能只说2000多年前的“鹿上会盟”,还要提传说中的九龙汇聚看望母亲。 不能只说红红火火的辣椒产业,还要说正在着力打造的“中部袜都”…… 今天,跟着记者一起到阜南县会龙镇寻“龙”吧。 史料上的“鹿上会盟”,传说中的“九龙汇聚” 从阜城出发,驱车沿着220省道一路向西,就能到达阜南县会龙镇。 “会龙”的名字从何而来?还要到会龙镇何寨村清凉寺自然庄找答案。 走进村子,会发现有座高台,明显比其他的田地高出几米,当地人称它为“冢子”。 这个“冢子”可不一般。它就是明《正德颍州志》中记载的“郡城西南七十里有一高丘”。《阜南文物志》中也载明:“阜南县城西13公里的会龙乡有清凉寺遗址,为椭圆形大土堆,四面环水,高出周围地面约10米,位于会龙镇南谷水之阳。”上世纪九十年代,省里的考古专家对该地进行了考察,将其认定为西周文化遗址,并定名为“清凉寺遗址”。2019年,清凉寺遗址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左传》等记载,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召集齐国、楚国在鹿上(今属阜南县城西谷河南岸的公桥乡阮城村)会盟,希望楚国把附庸国分给自己几个。宋、楚又邀来附近的沈、陈等小国来宋地鹿上城会盟。楚成王表面上答应了宋国的要求,会盟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是,当年秋天的盂之会上,楚成王暗藏甲兵,突然发难,逮捕了宋襄公,并进攻宋国。幸亏宋国司马子鱼涉险提前逃回宋国,并积极组织抵抗,楚国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据原阜阳市文史专家、阜南历史研究会会长杜选凌考证,当时重要会议都在城内召开,而盟誓时要按照会盟规制进行,往往会在高台或高岗上歃血盟誓。但多年来,考古专家在公桥乡阮城村周边并未发现有高大盟台的遗迹。因此,杜选凌认为,“清凉寺遗址”距离鹿上只有5公里,是最近的高岗,且水路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有作为大规模聚集的客观条件,当时的盟台可能就在这里。各诸侯国王与宋、齐、楚国一起登上此高岗,祭天盟誓。因民间常常把国君比做真龙天子,所以后人称此台为“会盟台”或“会龙台”。渐渐地,演变成了如今的会龙镇。 关于“会龙”名字的由来,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会龙老街南北两头各有一口井,井水特别甜,相传老街是一条卧龙,南边的井是龙头、北边的井是龙尾。”63岁的刘传良是原会龙镇镇政府办公室主任,自小在老街长大,对这个传说谙熟于心。他说,传说有一次,天降大雨,多日不晴。大雨中,人们抬头发现天空出现九条龙来回盘旋聚集在此,久久不愿离去。人们纷纷出来烧香参拜,九条龙才离去,雨过天晴。因为龙生九子,人们就认为是九龙汇聚回来看望母亲。后来,人们经过此地时就说是九龙聚会的地方,久而久之就称之为“会龙”。 热闹的大集,美味的板鸡 从史料记载来看,历史上的会龙就已经是诸侯汇聚之地。如今的会龙更是热闹不已。 距离会龙镇政府约2公里处,就是会龙集老街。沐浴着冬日暖阳,走在三四米宽的老街上,街道两旁是一栋紧挨着一栋的二层小楼,分布着小吃店、农资店、杂货店。 阳光透过空隙洒落在身上,斑驳而温暖,那些和老街有关的往事仿佛穿过时空扑面而来。 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会龙集老街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条河流,由北向南,最终在老街南端汇聚在一起流入谷河。 “会龙南靠谷河,北靠运河,地理位置优越。”刘传良说,相传,古时人们想去附近的方集交易,往往会在会龙休息一夜,第二天再出发,将北方的手工制品、蔬菜等换成南方的大米等。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南北商品、文化交流的集市,延续至今。 集市自然少不了美食。来会龙,一定不能错过一道美味——会龙板鸡。 在老街,循着板鸡的香味,穿过一条不起眼的巷子,就能看见刘家巷板鸡的招牌。 早上,70岁的店老板刘金文从热卤锅里拎出来煮熟的鸡进行风干。约2个小时后,切块装盘,再淋上一勺秘制卤汤,满院都萦绕着香味。这就是会龙名吃——会龙板鸡,制作好的板鸡在微光下呈现出嫩黄之色,晶莹剔透,入口清爽皮脆,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板鸡,这里还有香酥可口、里嫩外焦的油旋馍;十分劲道、鲜美可口的手擀面。 在刘传良的印象中,会龙老街除了吃,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农历四月初八的会龙集庙会了。 “赶正月十五的庙会是为了春耕做准备,赶四月初八的庙会则是为了夏收。”刘传良说,每当逢庙会时,老街上人山人海…… 从“辣椒之乡”到倾力打造的“中部袜都” 说起如今的会龙,不得不提“辣椒之乡”和“中部袜都”。 车行至会龙,透过车窗就能看见一排排蔬菜大棚。路南侧洪洋家庭农场的大棚里,螺丝椒、线椒、小皱皮等品种的辣椒苗长势喜人。“我们培育了晚椒18、晚椒19等新品种,可以供周边约1000亩大棚种植。”农场负责人张洪洋一边查看辣椒苗的长势,一边喜滋滋地介绍今年培育的新品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镇里外出务工人员在江浙一带带回了辣椒种植技术,会龙镇开始了辣椒种植之路。目前,该镇辣椒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达80多家,经营辣椒的企业有10家,年复种辣椒面积7万亩,产量2亿多公斤,产值10亿多元,辐射带动周边两县十多个乡镇种植蔬菜二十多万亩,形成了年交易额近20亿元的区域蔬菜交易中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长沙、西安等60多个大中城市,是全国闻名的“辣椒之乡”。 跟辣椒产业一样红火的,还有会龙的袜业。临近晌午,走进袜业产业园的屹步坊袜业,只见全自动袜子编织机依次排开,机器声轰轰隆隆响个不停,忙着生产赶订单。据悉,该企业生产的袜子远销海内外,2023年出口额达2000多万美元,今年订单已排到4月份,每月订单量约1000万双。不远处的“中部袜都”项目建设现场,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目前,会龙镇袜业产业园已入驻袜业上下游企业13家,投产各类袜机及配套设备2000余台,累计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500余人,年产值达3.2亿元,初步形成了一条上下游配套齐全的袜业产业链。而会龙镇也形成了辣椒产业、袜业产业“比翼双飞”的新局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