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17家,三甲医院6家,居全省前列;每千人口床位数7.35张,超全省平均水平;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全市签约1024人,居全省首位;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晋升人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回眸过去这一年,一个个数据既是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市卫健系统以落实“健康阜阳”建设战略为主线,从强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群众就医获得感稳步攀升。 “强筋健骨” 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2023年11月11日,历经一年多紧张的施工,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精神卫生综合服务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封顶。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精神卫生综合服务项目于2020年立项,是“十四五”市重点民生工程。新大楼建成投用后,将有助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如何让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市卫健人一直思考和努力践行的课题。我市加大卫生资金投入“强筋健骨”,医疗资源总量持续提升,2023年完成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投资39.92亿元,全市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3458家、59867张、65171人,总量居全省前列,超全省平均水平。卫健人力资源不断壮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21人、注册护士3.73人,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现有2名省“特支计划”入选人才、13名省江淮名医,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晋升人数达3869人。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加快“量”的建设同时,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在“质”上下功夫。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实现零的突破,阜阳市人民医院入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加“国考”成绩显著,阜阳市人民医院连续5年考核A等级,太和县中医院连续4年考核A等级,考核为B等级医院9家。全市三级公立医院综合实力整体全面提升,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名医工作室 群众家门口“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在界首市人民医院手术室,肝癌患者张先生经过术前病情充分评估、术中精细规范操作,顺利完成肝脏肿瘤切除。主刀医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广顺教授。“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做手术,还是专家亲自主刀,免去了到外地就医的麻烦。”张先生及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张先生享受的便利,得益于杨广顺肝胆外科名医工作室在阜阳挂牌。2023年,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动阜阳市人民医院、阜阳市肿瘤医院、界首市人民医院挂牌杨广顺肝胆外科名医工作室。 为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在优质均衡的区域性医疗卫生强市建设中,对接沪苏浙等优质专家资源,全面落实“学先进、补短板、树品牌”活动,在区域医疗中心和名医工作室建设等方面出实招,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除杨广顺肝胆外科名医工作室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阜阳市人民医院成立医疗技术协作中心;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挂牌郑志眼科名医工作室,临泉县人民医院挂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民教授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26家医疗卫生机构与长三角地区67家高水平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名医工作室48个。一批名医工作室的挂牌,让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此外,市卫生健康委鼓励全市三级医疗机构积极与北京、长三角等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引进名医名家来阜开设工作室,定期坐诊,每周汇总发布名医专家来阜坐诊信息,方便患者预约。截至目前,“家门口”看名医活动已开展11期,489名市外名医来阜坐诊,共接诊患者7240人次,开展各级手术260台次。 互联网+健康医疗 让看病就医更方便 市民丁女士的母亲已90岁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出现了压疮,老人年迈,前往医院治疗十分困难。2023年元旦,丁女士通过阜阳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预约了院外护理服务,刚预约完成,就接到医院门诊换药室的电话。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我市虽非试点城市,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已有6家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院外延伸护理服务,有效促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基层,节省了患者交通、时间和陪护成本,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成效显著的还有我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智慧预约、智慧结算、智慧检查,从诊前到诊中、诊后,大大缩短了患者就医时间成本。2023年,智慧医疗全面提升,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市政府与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市248 三级医院17家,三甲医院6家,居全省前列;每千人口床位数7.35张,超全省平均水平;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全市签约1024人,居全省首位;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晋升人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回眸过去这一年,一个个数据既是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市卫健系统以落实“健康阜阳”建设战略为主线,从强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群众就医获得感稳步攀升。家医疗机构接入省影像云中心和安徽省智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接入量全省第一。智医助理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全市3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高级别评审,总数居全省第一;太和县人民医院通过电子病历六级评审、智慧服务三级评估,均为全省唯一。 注入“新鲜血液” 织牢基层服务网格 “药可按时吃了?血压控制得咋样?”入冬以来,在颍泉区行流镇冯杨村卫生室,村医杨志祥每天耐心叮嘱几位“老病号”。22岁的杨志祥是冯杨村卫生室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医,2023年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除了给村民看病外,杨志祥还负责对村民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现在,不少患高血压的村民逐渐接受了杨志祥的建议,每天规律服药,保持血压正常。 为夯实村医队伍,护佑百姓健康,为村医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按照省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推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最终签约培养1024人,总数居全省第一。通过培育一批源自本乡本土的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医服务能力不强、老龄化及人员紧缺的现状。 为织牢基层服务网格,全市优化设置村卫生室1664所,实现了全覆盖,如期完成加强村医队伍建设三年行动,在岗村卫生室医务人员4881人,平均每个村配备近3名村医,确保基层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守护好百姓健康。 颍东区依托四家医院口腔科,为辖区内在校6—9岁适龄儿童免费开展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公益活动。 创新便民惠民服务 办事就医更便捷 “只需点点手机,孩子的出生证明、户口登记、社保卡申领等一次就能搞定,真方便!”家住临泉县城关街道的黄先生,在今年初孩子出生时享受到了证件办理的便利——1月11日在皖事通APP阜阳分厅上提出申请,当天即签发《出生医学证明》,13日完成入户,14日完成参保,办事效率让他非常满意。 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数据资源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在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出生登记等4个事项“指尖上”集成联办,通过联办平台签发《出生医学证明》2.6万件。我市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打造便民服务升级版的做法,受到省委书记韩俊的关注,并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各地学习借鉴阜阳做法。 此外,市卫生健康委紧紧围绕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利民措施,改善就医感受。如阜阳市人民医院全面推行“五全四免三更加”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即预约诊疗全覆盖、智慧医疗全网通、节假门诊全开放、同级检查全认可、诊后管理全周期,同病复诊三日免、日间诊疗免等床、床边结算免跑腿、一站服务免排队,择期预住更省心、便民惠民更体贴、医患沟通更和谐;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成立便民惠民服务领导小组,聚焦“少排队、少跑腿”,通过智慧化手段,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通过创新便民惠民服务,全市医疗服务投诉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2023年受理群众咨询建议投诉同比下降21.99%,回访满意度98.58%、同比提高14.24%。 医改多点突破 百姓尽享健康红利 作为全省第一批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近年来,界首市积极探索医防融合医改新模式。界首市同科大讯飞合作,开展高血压智能管理项目,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时段、全方位智能健康管理,项目运行4年来,该市高血压患者总住院率不断下降,人均医保资金节约1948元,医防融合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获得2022年省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在此基础上,界首市拓展实施高血糖智能化管理试点,通过医防融合,降低或减缓“两病”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在医改方面,我市更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阜阳答卷”。市卫生健康委实施“一县一策”清单,推动全市医改实现多点突破:颍上县、阜南县、太和县均成立县委卫健工委,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阜南县成立总额400万元的医师培训及外请专家资金池;五县(市)均完成省级药品采购平台医共体账户设置,实现医共体中心建设“五统一”;界首市、颍上县、临泉县、颍东区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及临床合理用药智能管理系统建设;阜南县创新恶性肿瘤患者“开门办医,上门送医”做法,促进合理有序诊疗,已引导肿瘤患者回流县内183人、减少患者医疗支出47万元;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创新县域医共体一体化“1367”急救新模式,将农村急救反应时间缩短47.2%、急诊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8.6%。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