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件造型古朴、其貌不扬的砚台。殊不知,这方砚台是存世稀少的中国古代名砚之一——宋代梁公砚,为国家三级文物,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乃至商贸流通具有较高价值。 制作工艺复杂 要说梁公砚,不得不先说澄泥砚。 澄泥砚是我国古代传统文房珍品,其制作技艺始于秦汉,兴于唐代,宋明时期达到鼎盛,曾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与其他三大石质名砚不同的是,澄泥砚是陶砚台。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在其著作《砚史》中记载:“相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细者,燔(烧制)为砚。”其中,始于宋元时期鱼台(今山东省鱼台县)的梁公砚,是澄泥砚中的翘楚。 梁公砚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22道精细工序,包括取料、醒泥、过筛、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控制,制作周期往往以年计算。同时,梁公砚质地细腻均匀,器型精美大方,击之如磬,抚若童肌,夏天储墨不干涸,冬天储墨不结冰。因而,梁公砚较为珍贵。 梁公砚,因所制砚台上刻有“梁公砚”款而得名。“梁公”所指何人,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为纪念唐代贤臣梁国公狄仁杰,二说为纪念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三说是鱼台谷亭镇澄泥砚梁姓制作人。《大清一统志·济宁直隶州》记载:“梁公砚,出鱼台县,其地善为陶砚,纹理细腻而色碧绿,谓之梁公砚。”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舆地一》记载:“秦尚书纮(秦纮,明代户部尚书,名臣)宅基在谷亭镇,有梁姓者,取土和泥作砚,圆者居多。”古人在制作器物时,习惯于将工匠姓氏镌刻于器物之上,类似如今产品质量追溯和品牌打造推广的作用,如徐公砚、王字铭文镜等,梁公砚亦应如此。 古梁公砚的原产地在鱼台县谷亭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宋元时期,梁公砚便随着大运河流行各地。 出土于税镇宋墓 太和县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宋代梁公砚,灰白色,陶质,质地细腻坚硬,微残。砚台高16.5厘米,直径9.75厘米,内沿径8.55厘米,重140克。此砚整体为扁圆形、平底,砚面圆形内凹,圆周起浅沿,近沿一侧凿祥云状墨池,边缘处上部为直沿,下部系弧圆形敞口,砚台底部三矮柱形足鼎立,底部中间竖刻白文楷书“梁公砚”款。 这件文物出土于太和县税镇宋墓,具体出土时间已不可考。税镇临沙颍河,唐以及五代时期属汝阴县,官府在此设卡收税,名“税子步”。北宋开宝六年,析汝阴北部五乡,置万寿县。税子步中的“步”字通“埠”,多指有码头的城镇。北宋时期,沙颍河又名惠民河,为漕运四河之一,“上通古汴,下达淮泗”,税子步为万寿三镇之一,故梁公砚得以流通至万寿县税子步。 据有关史料记载,梁公砚在明代非常受欢迎,甚至有官造梁公砚,说明其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到了清朝,梁公砚的制作技艺失传。所以,梁公砚以明代的居多,宋代的梁公砚则比较稀见。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