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帮老乡挑选苹果梨,准备打包发货 7月27日,阜阳师范大学2024届毕业生张建军顺利通过吉林省延边州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的笔试和面试,预计再过一段时间,他将成为龙井市三合镇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扎根中朝边境小村,这名23岁的青年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人生蜕变,也成为延边州“西部计划”人才留用政策成效的生动体现。 站在村口就能看到对岸的朝鲜村民 2024年夏天,已经与合肥某国企签约的张建军,被学校食堂门口的西部计划宣讲打动。“感觉这是一次锻炼的好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报了名,并从百余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延边州龙井市三合镇的志愿者。 去年8月的行程至今历历在目:从安庆老家出发,经合肥乘坐25小时硬座火车到长春,转乘2.5小时高铁至延吉,再搭乘2小时班车,最终抵达三合镇三合村,全程约2500公里。 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站在村口就能看到对岸劳作的朝鲜村民,甚至能听到随风飘来的广播声。 张建军介绍,全村1300多户籍人口中,青壮年多赴韩国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虽然面临冬季大雪封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困难,这里却保持着边境地区特有的宁静与淳朴。 驻村日常:摘梨子、巡逻边境、帮老乡找孩子 驻村一年来,张建军的身影活跃在乡村振兴的各条战线,从“新手”成长为村民信赖的“全能帮手”:9月配合驻村工作队统计脱贫户收入,10月参与策划“松茸节”并推销苹果梨,11月冒着寒风核实土地延包数据……季节性工作让他忙得脚不沾地。 面对村干部操作电脑不熟练的情况,他主动承担起党务系统录入、材料数字化等工作;为拓宽当地特产销路,在志愿者团队打造“古树咖啡驿站”、通过直播推介三合村的同时,他白天跟着老乡上山采摘苹果梨,晚上忙着打包发货。 每周,他还会穿上“护边员”马甲,与边防人员一同巡逻10公里国境线,风雨无阻。“巡逻主要是留意陌生面孔或外籍人员,发现情况要及时上报边境管理大队,同时检查沿途设施,有损坏的及时修复。”他说,这是守护家园的责任。 “志愿生活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多是些琐碎活儿。”张建军笑着说。老乡家孩子找不着了、想打听什么政策,只要来村部,他都乐意帮忙。起初,老乡汉语不流利,他的朝鲜语也只会说“您好”“谢谢”,沟通全靠比划。如今傍晚在村里散步,大爷大娘总会用不标准的普通话邀请他:“建军,来家吃饭吧!” “老乡起初以为我们是来体验朝鲜族风情的,后来知道是来帮扶的,特别高兴,常给我们送泡菜、自家种的茄子和辣椒。”张建军说,入户走访成了他们“甜蜜的负担”——春末的樱桃、盛夏的杏子、金秋的毛桃和苹果梨……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 “我想一直守着这个村子” 张建军能够留任,得益于延边州2025年面向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专项招聘政策。该政策为服务期满1年且考核合格者开辟“绿色通道”,全州8个县市共提供49个岗位,计划招聘60人,不设开考比例,还免除了考试费用。 看着笔试和面试成绩,张建军感慨良多:“来到这里虽然是偶然的选择,却让我真正读懂了基层。”一年间,他的想法已从“提升自我”转变为“服务乡亲”。 三合村村部两侧分别是戍边部队和边境检查站,常有自驾游客慕名而来,想在村部门口停车休整。“在国旗下特别有安全感。”他们说。 驻村后,张建军对“守边”有了更深的理解。延边大地上散落着许多烈士墓碑,仅三合村就有四五座。 “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让我明白守边固边不是空话。”他说。如今志愿者们守护界碑、参与巡逻,正是在传承这份精神。就连村里的“古树咖啡驿站”,也是以图们江畔十一棵黄杨古树象征的“稳边固边精神”为依托,既推广特产,也延续坚守。 如今的三合村,正依托朝鲜族民俗文化和苹果梨产业,发展文旅经济。张建军的选择,成为边境人才振兴的生动写照。 “我想一直守着这个村子,和大家一起奋斗。”这名年轻的“新三合人”话语朴实,却充满坚定。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