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非遗年画走进老年大学课堂

2025-9-18 09:32|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41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9月16日,市老年大学首期“张氏年画非遗班”开班,9名学员在张尔松老师的指导下,画出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年画后,直呼“非常有成就感!”

  今年7月,颍州区公布了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氏年画”名列其中。张尔松正是张氏年画的传承人。


  “年画,简而言之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表现主题丰富多样,从农耕时代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到节庆民俗、重大胜利纪念,再到现代科技发展与祖国的强盛等。”当天,张尔松向学员讲解了年画的起源与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制作工艺,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演变、当前挑战和发展趋势等,并展示了自己的多幅作品,题材包括儿童推铁环、弹玻璃珠等,唤起了学员们的童年记忆。

  随后,张尔松带领大家绘制了一幅相对简单的年画——“小狗吃面图”。“先在宣纸上点一个黑点,表示小孩的‘茶壶盖头’;头型要尽量画得圆润,眼睛可略带动漫风格;再用指甲在头部下方轻轻划出痕迹,预先安排手部动作……”在他的指导下,学员们陆续完成了作品。

张尔松 教学员绘制年画


  对话张尔松

  让年画“活”在当下

  48岁的张尔松,出生于颍州区王店镇。

  “张氏年画起源于我的祖辈张国镛先生,他生于清末。”张尔松介绍。

  张国镛最初跟随他人学习门神年画制作,后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儿子,也就是张尔松的祖父张家坦。张家坦在民国时期从医,但兴趣广泛,擅长绘制中堂画、扎社花等。之后,张家坦又将年画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张尔松的父亲张南,并让张南拜当时的名家张凌九学习绘画。原阜阳县文化馆发现张南的绘画才能后,推荐他到省里进修。1975年,他创作的年画《队队争比贡献多》受到广泛关注;1983年所作《欢腾的骡马行》荣获全国农民画展银奖,并被载入《阜阳县志》和《阜阳地名录》。

  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张尔松自幼喜爱绘画,很早就随父亲学习年画创作。

  “传统年画制作技艺主要有两种:一是木版印刷,二是手绘年画。”张尔松介绍。

  所谓木版印刷,是将画稿覆于木板上,用刻刀雕出阴、阳线条,再在版上刷相应颜料进行拓印。木版的制作时间视尺寸和复杂程度而定,短则数天,长可达数月甚至更久。若年画需呈现四五种颜色,需采用“套色”技法,即在四五块雕刻版上分别刷不同颜料,逐次套印于同一纸张,并需精准对位以防“跑色”。木版年画制作周期长、版幅有限,难以胜任中堂画、四条屏等大尺寸作品的需求。因此,“张氏年画”逐渐转向以手绘为主。

  “事实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传统年画市场大幅萎缩,当时流行的是明星照等印刷品。”张尔松说。200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他重新投身年画创作,致力于推动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融合创新,拓展至“环境装饰画”领域。近年来,张尔松在多所学校担任绘画教师之余,也为多家机构创作墙绘。“就是根据空间环境,运用年画技法绘制契合主题的内容。”张尔松说,比如为一家怀旧主题酒店创作装饰画,便需绘制具有复古情怀的画面。

  基于年画开发文创产品。应客户需求,张尔松近年来在背包、遮阳帽、水杯、台历、笔记本、冰箱贴等物品上创作年画图案,小批量、多品类,颇受年轻消费者欢迎。

  推动年画与动漫影视融合。张尔松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自制视频:原画中孩童摘果的场景,通过AI技术变得生动起来,孩子们仿佛真的在争先采摘果实。这类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为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