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会暨长三角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活动中,阜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代表阜阳市参赛,凭借非遗项目颍州腰鼓节目《幸福红》的表演,荣获民族传统类项目展示二等奖。 记者了解到,颍州腰鼓已有百年历史,从最初的乡土社火表演,到入选颍州区非遗名录,如今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项目。 从民间庙会到非遗传承 颍州腰鼓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的舞蹈,表演者身系腰鼓,在锣鼓节奏的引导下,边变换队形边舞蹈,并不时敲击腰鼓,以欢快、喜庆的表演风格和强烈的感染力著称。 据颍州区文旅体局相关资料记载,颍州腰鼓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蔡永是已知的最早的传承人,当时的腰鼓表演主要活跃于庙会、节庆等场合。领舞者需具备翻筋斗等武术功底,手持“岔伞”引领;女演员则左手执“帕”、右手持“扇”,配合锣鼓节奏表演“拜四门”“大窜花”等传统队形,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中,“拜四门”又称“拜四方”“开四门”“扯四门”,是汉族民间舞蹈常见的开场程序,舞者先向东南西北四方行礼,随后在场中正式起舞;在腰鼓表演中,“大窜花”是高难度、高表现力的经典动作组合,由“大跳”(大幅度腾空跳跃)与“窜花”(快速穿插走位)构成,鼓点激烈,队形多变,视觉冲击力强。 经过百年传承发展,颍州腰鼓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现代传承人蔡敏旋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出“乌龙摆尾”等队形,进一步提升了表演的观赏性。2007年,颍州腰鼓被列入颍州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阜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会长应保平接过接力棒,成为颍州腰鼓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除了腰鼓,应保平还是另一项颍州非遗项目——花棍的代表性传承人,并拥有多项荣誉:阜阳市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安徽省三级群众文化辅导员、2006年安徽省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2023年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 老技艺变身健身项目 “我从小就喜欢蹦、跳、唱,上世纪九十年代跟随周文琦老师学习腰鼓。”应保平介绍。 现年92岁的周文琦回忆,自己早年曾在部队文工团,腰鼓技艺是跟几位民间艺人学的,与颍州蔡氏并无交集。关于颍州蔡氏的腰鼓传承,因年代久远,已难找到更详尽的资料。 在此次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会暨长三角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活动中,参赛、展示的非遗腰鼓节目《幸福红》,由应保平编排并执导。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音乐的伴奏下,从“一字长蛇”的亮相,到巨龙摆尾般的“S”形走位,把传统“拜四门”队形与创新“乌龙摆尾”巧妙融合。 跟周文琦学会腰鼓后,应保平利用设立的晨晚练点,免费教授腰鼓等技艺,用于健身。 “传统腰鼓需用大鼓、锣等器具,但健身或外出表演时,这些器具笨重不便,我便改用音乐伴奏,并针对不同曲目编排相应动作。”应保平介绍,她已根据不同音乐创编了多套腰鼓舞蹈。 如今,她将这项民间艺术与全民健身结合,让古老的腰鼓焕发新活力。“目前尚无第八代传人,但我的学员已有几千人。”应保平说,“我的理念是‘我快乐,我健康’,希望更多人学会腰鼓,让它成为全民健身的好方式。” 多年来,她带队代表颍州区参加全国、省、市多项比赛,屡获佳绩,其中2024年5月,《颍州花棍》荣获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会民族传统类二等奖,同月在全国健身秧歌及腰鼓大赛中获得民族传统秧歌最佳展示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