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市博物馆入藏的13万余件文物中,“金白釉褐彩虎形瓷枕”作为一件形状和纹饰都非常特别的陶瓷器,在老馆和新馆都被列为展陈文物,一直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虎形瓷枕产自金地 1963年,太和县文化馆将一件“白地黑花釉虎形枕”移交给当时的阜阳地区博物馆。这件文物出土于太和县境内,外形呈椭圆形,长31厘米、宽14.5厘米、高9.5厘米、重2244克。 据《阜阳地区志》记载,这件“白地黑花釉虎形枕”是宋代磁州窑生产的一种生活用具,枕形呈卧虎状,白釉褐彩,虎身为褐黄色釉,釉上用黑彩描出斑纹。虎目圆睁,张牙露齿,面目狰狞。枕面平整,施白釉,并用釉彩绘“虎禽图”,以简笔勾勒草丛和飞雁,并在虎身上书一“虎”字。 “经文物部门鉴定,这件虎形枕的具体烧制地点是河南禹县扒村(今属禹州市浅井镇),体现了禹县地区北宋瓷器的风格特色。”市博物馆讲解员戚永勤说,这件虎形瓷枕的装饰手法注重意蕴表达,图案刻画栩栩如生,富有情趣。这种手法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通过借物喻情的手法,赋予了虎枕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古人企盼国家安定、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经鉴定,这件“白地黑花釉虎形枕”为南宋时期金朝实际控制区生产,所以又名“金白釉褐彩虎形瓷枕”。 外观富有乡土气息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 “瓷枕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夏季常用的寝具,烧制始于隋代,盛于唐宋。”市文化馆副馆长杨玉彬说,相传瓷枕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到了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并采用刻、划、剔、印、堆塑等装饰技法,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瓷枕中的虎形枕多具有镇鬼祟的信仰功能,虎性勇猛,形象威严。“古人以伏虎为荣,以枕虎示威,‘枕’意为‘镇’,取辟邪安泰之意。”杨玉彬说。 从造型上看,这件虎形枕的一端塑虎头,虎尾从另一端盘至腰部,四肢匍匐,全身绘褐色虎纹。枕面的“虎禽图”右上方绘有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展翅远翔;右下方绘有一只饿虎在草地上捕食野兔。构图洒脱自然,与虎形枕造型相映成趣,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 见证民族融合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与宋王朝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金、西夏等,金是以女真族为主的政权,其所产陶瓷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 据市档案馆编著的《阜阳简史》一书记载,南宋建立后,对顺昌府(今属阜阳)实行了短暂的统治,然而在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初,金朝毁弃盟约向南入侵,进逼顺昌。南宋军民在刘锜率领下虽然取得了顺昌大捷,但次年11月宋金再次达成和议,约定东以淮河中游、西以大散关为界,把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划归金朝。不久,金军重新占领顺昌,并把顺昌更名为颍州。 “此后的95年时间,阜阳这块土地划入金朝统治,直至1236年蒙古军队侵入淮西,占领颍州。”市档案局原副局长胡天生说,从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金代陶瓷虎枕的使用范围集中分布于黄河流域,也就是当时女真族人统治的北方地区及其边缘区域。女真族人在逐渐南下扩大势力范围的过程中,受到了汉民族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借鉴吸收了中原地区陶瓷器烧制技艺,由此衍生出陶瓷虎枕的大范围传播。 胡天生说,这件“金白釉褐彩虎形瓷枕”风格简洁明快,造型栩栩如生,是研究这一时期制瓷技艺、绘画风格、民俗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物。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