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为孩子们打开“声音之门”

2025-9-9 09:11| 编辑: 刘黎 | 查看: 76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牛桂芹 通讯员 高云峰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不久前,在2025年安徽省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课件交流展示活动中,“00后”特教老师刘楚玉凭借精心打磨的课件《奇妙的声音》,荣获二等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位年轻女教师对听障儿童康复事业的热忱与坚守。教师节将至,记者走进临泉县田桥街道聪慧幼儿园,探寻刘楚玉为听障孩子“造梦”的温暖故事。
  

  刘楚玉教一名孩子发声
  
  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跟着老师说,象,大象……”刘楚玉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大象图片,轻轻把大拇指点在自己的鼻头,放慢语速、放大口型,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芳芳(化名)盯着老师的动作,努力模仿口型,含糊地跟读:“象…… 大象……”
  
  “在我们的教学中,手势仅仅是辅助手段,核心是帮助孩子们建立口语表达的信心和能力。”刘楚玉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听障孩子的发声器官并无异常,只要佩戴合适的人工耳蜗,再经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完全能像健听孩子一样听见窗外的鸟鸣、风中的絮语,并用流利的语言与世界对话。
  
  刘楚玉此次获奖的课件《奇妙的声音》,灵感正来源于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美好”——雨滴敲窗的“滴答”声、小猫撒娇的“喵喵”声、飞机掠过天际的“轰隆”声……这些对普通孩子而言习以为常的声音,对听障孩子来说,却是一片需要踮起脚尖才能触碰的神秘天地。
  
  “我的任务,就是牵着他们的手,一步步走进这片天地,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说到这,刘楚玉眼里闪着光。
  
  那一刻,读懂了职业的重量
  
  今年25岁的刘楚玉,至今对3年前首次站在一群听障孩子面前的场景记忆深刻。
  
  那是一群眼神澄澈的孩子,他们不擅长用语言表达情绪,只会用怯生生的目光打量着这位新老师。起初,面对孩子们的沉默,刘楚玉有些手忙脚乱。在主教老师的指导下,她渐渐稳住心神,试着用玩具、图片与孩子们互动,引导他们跟着课件节奏学习。
  
  就在教学慢慢步入正轨时,一个细节让刘楚玉红了眼眶,也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职业的重量。
  
  一个小姑娘指着墙角的积木玩具,含糊地向她撒娇:“妈妈,要那个……”主教老师告诉她,在听障孩子的世界里,“老师”和“妈妈”常常是同一个含义。原来,这些孩子最先学会的词语往往是“妈妈”。在他们心里,日夜陪伴、帮助他们感知世界的老师,早已和“妈妈”画上了等号。
  
  从那以后,刘楚玉更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如今每到下课,孩子们总会排着队,挨个扑进她怀里拥抱;活泼些的孩子,还会特意踮起脚尖,在她的脸颊上印下一个软乎乎的吻。这些温暖的瞬间,成了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一声“啊”,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刘楚玉的记忆中,有一个场景格外难忘——那是晴晴(化名)第一次发出声音的日子。
  
  那天,两岁的晴晴在奶奶的陪伴下,第一次走进康复中心。初来乍到的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会儿摸摸玩具,一会儿翻翻绘本。整堂课上,刘楚玉时不时用小零食、小贴纸和她互动,可晴晴只是看着,不肯开口。
  
  直到下课,刘楚玉牵着晴晴的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看着欢笑的同学和老师,晴晴突然笑了起来,紧接着,一个清晰的“啊”从她嘴里蹦了出来。
  
  这声普通的“啊”,却让一旁的奶奶瞬间红了眼眶。老人上前抱住孙女,声音哽咽地向刘楚玉道谢。原来,这是晴晴出生两年来,奶奶第一次听到孙女发出声音。刘楚玉也红了眼眶,她知道,这声“啊”不仅是晴晴对世界的第一次“回应”,更是一个家庭希望的开始。
  
  “只要尽早干预,佩戴人工耳蜗并配合专业训练,孩子完全可以融入有声世界。”刘楚玉说,她带过的孩子中,不少已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与同龄人并肩而坐。
  
  在刘楚玉的课堂上,没有复杂的手语教学,只有对“声音”的温柔探索。她说,身为特教老师,就是要帮孩子们打开“耳朵”,去倾听这个世界的每一份美好。而她,会一直做那个“引路者”,用爱与耐心,为听障孩子架起一座通往有声世界的桥梁。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