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急救在乡间 守好群众“生命线”

2025-9-15 09:00|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41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储思路|来自: 阜阳日报

  “医生,我不小心摔倒了,动弹不了,快救救我……”9月12日5时30分,户外阴雨连绵,颍州区三塔集镇居民赵军(化名)颤抖的声音划破清晨的宁静。

  电话那头,市紧急救援中心120调度员迅速锁定位置——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是2公里之外的三塔集镇急救站点。

  该站点的急救小组医生王国峰和护士、驾驶员闻令而动,救护车鸣笛疾驰。

  5时35分,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初步诊断赵军左下肢外伤,随即将对方平卧位移至救护车上,并做心电图辅助检查。16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市第六人民医院,王国峰将患者顺利送医治疗。因救治及时,赵军并无大碍。

  “来回30多公里,以前急救车从城区开过来,往返一次最少得40分钟。”赵军对现在的急救速度很满意。

  显著提升的急救速度,折射出我市加强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建设的成效。

  “农村急救曾是块‘硬骨头’。”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侯桂玲说,过去,全市农村急救站点建设不足,遇到突发情况常出现“人等车”“车等人”现象,导致“远水难救近火”的窘境。

  近年来,市紧急救援中心持续加强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按照“8~10公里服务半径”“15~20分钟响应时间”的标准,在阜城三区依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成11个农村急救站点,5县(市)依托医共体建成35个农村急救站点。

  临近傍晚,颍州区西湖镇急救站的救护车驶入站点,医护人员刚结束一场救援,车身上“阜阳急救”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每个站点配备3名医生、3名护士、3名驾驶员,3人一组,实行24小时轮班制。接到指令后,必须3分钟内出车。”值班医生郑鹏介绍,站点内标配1辆急救车,车内除颤仪、心肺复苏机、心电图机等设备一应俱全,急救箱里的药品按“抢救类”“常规类”分类摆放,标签清晰。

  “没想到,农村急救站的医护人员这么专业。”颍东区枣庄镇居民小李说,10多天前,她的婆婆在田间劳作后晕倒在地,急救站医护人员赶到后,为老人做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全程操作规范。“医院诊断为‘脑梗’,幸亏前期处理得当,老人恢复得很好。”

  “农村群众不仅要‘看得上病’,更要‘看得好病’。”侯桂玲说,为了让农村急救服务与城区“同质同标”,市紧急救援中心定期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技能培训,并随机抽查急救站的药品储备、设备维护、出车速度等情况,确保偏远农村的群众也能享受到快捷、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目前,我市建成的46个农村急救站点基本覆盖所有偏远农村,急救成功率大幅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8时,阜城三区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0.01分钟,较去年(2024年10.51分钟)减少30秒;县域内基本形成“15公里急救圈”。

  为了推进急救站建设,我市多地卫生健康部门强化急救能力,打造高效急救网络。阜南县卫生健康委独立设置120急救指挥中心,覆盖全县的急救指挥信息化调度系统上线运行,通过智慧急救系统实时监控车辆位置、急救设备状态,实现“就近派车、精准施救”;太和县创新急诊急救管理模式,搭建县级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贯通融合的急诊急救大平台,指导乡镇卫生院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六项技术”,规范处置心、脑等“七类疾病”;临泉县宋集中心卫生院依托市人民医院“5G+智慧急救”平台,建立院车数据交互系统,实行“上车即入院”……

  从“远水难救近火”到“就近快速施救”,阜阳农村院前急救网络的完善,正让越来越多的乡村群众感受到“急救就在家门口”的安心。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