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穷乡僻壤的我自小没见过世面。入学识字后,从课文和老师口中才知道小县城以外还有更大的城市,有阜阳,还有上海、北京。我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去北京天安门看看。今年9月3日,当电视里传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雄壮军乐,看着新型装备方阵在长安街驶过,我不禁热泪盈眶——41年前那个金秋,我也曾是受阅队伍里的一员,用正步丈量过这片土地的骄傲。 1983年8月,我在河北宣化炮兵学院参谋系学习。当年寒假结束返校时,听寝室的同学老史说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1984年10月1日将在北京搞大阅兵活动,我们学院有可能作为其中一个方阵参加。我和老史关系亲密,我俩一直聊到半夜,最后“统一了认识”:阅不阅兵那是国家大事,咱俩参加的几率很小,安心学习吧。理由很简单,他太高,我偏矮(老史1.92米,我才1.76米)。新学期上课还不到一个星期,院里就做了阅兵动员,把身高在1.75米至1.85米之间、年龄在40岁以下的学员组织到一起进行目测和体检,29岁的我被选入。老史羡慕地对我说:“老王,军人打仗的机会多,但一生中能有这个机会很不容易。好好练吧,让全世界的人都看看你们的光辉形象。” 按照要求,每一个徒步受阅方队成“25×15”队形(即横排25人,纵列15人),每一方队暂定为500人,还要有5%的替补队员,逐渐淘汰后再正式确定受阅方队人员。整个宣化炮兵学院只挑选出不足百十人,总参炮兵部决定从南京、合肥、长沙、郑州、廊坊、沈阳等炮兵学院选调人员增补。“宣化炮兵学院方队”正式建立后,艰苦的训练也开始了。 2月的塞北,天气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就是我们的主课堂,每天早晨起床后先练长跑,为的是增强体能。第一周是2公里,然后是3公里、4公里,向上递增。第一阶段的基础训练主要先练习静站:成标准的“立正”姿势站立,保持10秒钟不眨眼,不管周围有什么动静,都必须保持纹丝不动。刚开始是半个小时,后又逐渐增加,中间穿插“齐步”“正步”分解动作训练。我们的教练都是三军仪仗队下来的,训练手段一个比一个“狠”。 在宣化训练了两个半月后,整个方队又开到北京沙河机场进行编队训练。沙河机场是个多功能机场,陈修文烈士所在的直升机团就驻扎在该机场(陈修文是太和县城东边陈寨人)。当时在沙河机场共有15个徒步方队驻训,按三军仪仗队、军事学院、空军学院、海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和其他军兵种持枪方队顺序排列,最后是女兵方队和女民兵方队,加上保障人员约有2万余人。整个机场统称为“阅兵村”,每三个方队为一个“村”,每个“村”都设有后勤保障设备:现代化的野战浴池、食品供应中心、商店、卫生队等。 飞机跑道为训练场,停机坪也建成了一条与跑道平行的“步行街”,长近3公里,宽约5米,全是方砖墁成,鳞次栉比的标准石棉帐篷临“街”搭建。远远观望,蓝天白云下的阅兵村,犹如一座现代化小城镇。优美的环境并未给我们带来宽松的心情,全封闭训练十分严格、艰苦。因为每个方队只有375人参加,个别人有可能被淘汰出局,谁最后走天安门前的那100米,只能在9月份才能确定。每个人都不敢怠慢。 我们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训练近10个小时。为了校正腰板,有些人一天到晚腰间别着木板,睡觉时也不抽掉;那些“外八字脚”“微罗圈腿”者,睡觉时就把脚和腿用绑带捆起来。为了练习“向右看”转头35度一次定位,每个人的右领口都缝上一根大头针,没转到位即无针扎感,转过度了又挨针扎,把握不住要领的人,整个脖子右边总是留下针尖“接吻”的痕迹。枯燥、单调的训练磨练着每个人的意志,那破了修、修好了又坏的“翻毛”牛皮鞋穿破了6双,几个月下来,鞋掌、鞋钉每人平均至少也磨损了一公斤之多。 几个月的磨练,每人的功夫都大有长进:蒙上眼睛齐步、正步走100米,每一步幅75厘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正步走脚掌与地面平行,距地高度20厘米;齐步走、正步走前后摆臂按要求一次定位……经过严格考核,我们方队有十几人被淘汰了,转做后勤保障工作。依我的身高和动作水平,我被编排在第八排第三名,属于“框架列兵”(前三排、左三列、右三列和后三排是动作更为标准的“标杆”人员),笃定要通过天安门的。阅兵村每周搞一次大会操。8月和9月,又利用两个夜间开到天安门进行了两次实地排练。越是临近10月,我们越是紧张,训练也越发认真。 9月30日下午4点,我们提前吃晚饭,然后由方队领导和每一排的教练做受阅前最后一道工作:逐人检查装束,帽带要扎紧,手套要扣紧,鞋带要系紧,随身不准带任何金属物品,最后每人发2片应急药片放入左上衣袋内。晚9时,按第一方队至第十五方队的顺序乘车出发,沙河机场渐渐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远远看见一片灯火辉煌处,那是直升机团团部所在地,那里曾是陈修文烈士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遗憾的是没能到那里追仰烈士的事迹。 10月1日大约凌晨2点,徒步方队全部开到长安街规定的位置待命。我们第五方队在天安门左侧约500米处,中央电视台的转播车也在附近进行调试。早上7时许,所有受阅方队列队站立,天安门对面的两个军乐团也准备就绪。在他们身后是群众团体,整个天安门广场被人海、鲜花覆盖。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站立着,等待邓小平同志的检阅。说来也怪,虽然站立了很久,却不觉得累,这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要练几个小时的“站功”了。 上午10点,阅兵总指挥秦基伟向邓小平同志报告:“军委主席,庆祝建国35周年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你检阅!”军乐团奏乐,伴随着军乐,邓小平同志乘专用“红旗”敞篷轿车对受阅方队一一检阅。在每个方队前,他都要问一句“同志们好!”或“同志们辛苦了!”受阅人员则回答“首长好!”或“为人民服务!”每个方队的两名领队在邓小平同志将要到达本方队右前方时,首先下达“敬礼”的口令,所有人员依令向右转头35度,面带笑容地行注目礼,10秒钟不眨眼,目光随伟人移动……平时辛辛苦苦练出来的这下全用上了。此时我们都明白了教练的苦心。 约一个小时后,邓小平同志乘车返回,登上天安门城楼。“阅兵式开始”!随着总指挥的口令,所有受阅方队整队调整到长安街中心。军乐团改奏阅兵进行曲《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八一”军旗引路,仪仗队率先行进,依次是军事学院、空军学院……难忘的时刻终于到了!我们心情特别激动,但是头脑是清醒的,几个月的辛苦将在这几分钟内得到检验。“齐步——走!”“一、二!”随着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沿长安街前进,“向右——看!”“一、二!”“唰”,我们同时向右转头,踢着整齐的正步,向邓小平同志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敬。崭新的新式军服和那排山倒海之势的威武之师,显示出一种整体之美、力量之美。而这美中,藏着我儿时的梦想。 几十年过去了,那段梦幻般的大阅兵生活我还记忆犹新,我的彷徨、兴奋、激动与执着,都在那段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岁月如梦,相去久远。梦虽遥远,回忆起来却依旧香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