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总部位于界首的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还是一家“千人纱、万人布”的传统纺织企业; 现在,“三宝”已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是什么让“三宝”焕然一新? 答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 从牵手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团队,到组建60余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再到连续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10%,去年实现产值近3亿元,科技让“三宝”成为市场之宝。 企业创新,企业“蝶变”;城市创新,城市跃迁! 近年来,阜阳在全省、全国不断争先进位——全市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今年上半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92位、全省第4位、皖北首位。 “这背后,正是阜阳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关键变量’发挥关键担当。可以说,创新就是阜阳决战区域发展的‘关键变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曾认表示。 事非经过不知难,科技与产业双向奔“阜”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改革破局。 在全省,阜阳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四权联动”改革,阜师大冬虫夏草仿生培植及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完成赋权转让、入选十大赋权改革试点典型案例和全省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沉睡的科研成果”变身现实生产力。 在全省,阜阳不断完善“以投促引、投贷联动、风控助力、生态赋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机制,“共同成长计划”惠及959家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达127亿元、居全省第4位!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面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发展变局,面对城市发展的成长新局,省委“创新之问”为阜阳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打开了新思路。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关键在于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难题。 在阜阳,破解之道正越走越宽。 ——打通技术供需对接的瓶颈。常态化征集技术需求,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安徽活动、安徽“双创汇”走进阜阳等活动和平台进行匹配,解决企业“求技无门”难题。 ——拓宽产学研协同创新途径。加快与上海交大等30所高校实施高等研究院联合科研攻关项目;引导企业开展协同攻关,牵线昊源化工、欣奕华、华铂新材料等企业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省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争取省重大科技攻坚项目。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围绕打造成果聚集转化区域性科技强市,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 经济发展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企业最敏感。 省委“创新之问”提出,要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如何让天然具有创新敏感性和紧迫感的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的主角呢? 阜阳正在加速行动! ——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两清零”行动,完善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实现研发投入80%以上源于企业、研发人员80%以上集中在企业、研发机构80%以上设在企业、科技奖励80%以上来自企业; ——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大力推进“13581”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专精特新企业壮大“四大行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 科技创新一经“置顶”,发展动能空前澎湃。 中科富海大规模液氢生产、天鸿锂电池干法隔膜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中科海钠推出全球首个钠离子电池商用车方案、成为行业创新标杆;安徽普赢智能凭借谐波传动核心技术打造机器人“关节”部件,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曾认表示,阜阳将继续坚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及各方面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开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局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