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渐近,阜南县绿色同赢生态家庭农场的打包区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将饱满的有机梨擦拭干净,装进印着“酵素水果梨”字样的定制礼盒。负责人王同盈穿梭其间,不时检查包装,指尖还沾着果园的泥土。 “咱这梨论‘颜值’比不过抛光打蜡的,表皮有自然斑点,但味道经得起尝。”王同盈拿起一颗刚摘下的梨递过来。 记者轻咬,脆嫩的果肉瞬间爆汁,汁水清甜,不带一丝酸涩。 这口清甜并非来自添加剂,而是农场十年践行“全生态、绿色有机”理念的结果。从梨树苗栽种时使用有机底肥,到生长过程中人工捉虫、物理除草,再到成熟后自然采摘,每个环节都拒绝农药、化肥,只为守住果实本真的味道——正如王同盈所说:“生态农业不搞‘花架子’,果子甜不甜,舌头一尝就知道。” 农大教授指点,走上生态农业之路 走进农场,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纵横交错的沟塘路涵将土地划分得井井有条,成片的梨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子,微风拂过,树枝摇曳,果香四溢。林下,一群大白鹅迈着悠闲的步子啄食杂草,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沟塘边的黑芝麻刚收完,秸秆捆成小垛。不远处的发酵池里,芝麻饼和豆饼冒着细密的气泡,即将成为梨树的有机肥。 每一处景象,都彰显着农场的生态活力。 这幅美好图景的背后,是王同盈多年来的坚持与探索。2003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回到家乡阜南县地城镇,看到河滩地闲置荒芜,觉得十分可惜:种庄稼既能增收,也能让土地“活”起来。于是,他承包下这些闲置土地,开启了农业创业之路。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同盈结识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一位教授。在教授的指点下,他开始尝试旱稻品种预备试验。通过教授的帮助和自身的反复摸索,王同盈逐渐掌握了规模育种技术,并将重心转向旱稻育种。 2010年,他外出学习了解到果树种植效益较高,本想转型,却因土地流转困难而搁置。“看到好方向,却迈不开步子。”他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2年,当地政府提出发展经果林的政策,为王同盈带来了希望。同时,受中华传统文化启发,他坚定了走生态和谐农业路的决心。 “农业发展要遵从自然规律,不施农药,不用化肥,借助自然生态链构建循环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 同年,王同盈流转300亩土地,精心挑选七月酥、翠玉、红香酥等8个优质梨树品种进行种植,正式开始了农场的生态发展之路。 小鸟愿意来,说明果子没有农药 “生态农业不是‘躺平’,而是‘顺着自然的性子解决问题’。”王同盈这句话,正是“五循环”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成型的写照。 2013年,梨树苗长到一人多高,林下空地闲置。王同盈琢磨多日,最终选择套种中药材猫爪草——梨树遮阴,猫爪草抑制杂草,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节省了除草成本,形成“梨+药”立体种植模式。 2015年春,梨树首次挂果,青黄色的果子引来小鸟啄食。工人拿起竹竿正要驱赶,被王同盈拦住:“小鸟愿意来,正说明我们的果子没有农药,是‘放心果’。” 那一年,一大半梨子被鸟啄食,工人心疼不已,他却笑着说:“生态平衡比短期收益更重要,这比我们自己宣传生态种植更有说服力。”如今,农场仍保留几十亩梨园不设防鸟网,作为小鸟的“专属食堂”。 同年,王同盈发现梨树坐果率不稳定,原因是授粉不足。人工授粉成本高且易错过最佳时机,他想起父亲曾经养蜂,灵机一动:“蜜蜂采蜜就能授粉,一举两得。”随后,几十个蜂箱被搬进果园。梨树坐果率果然提高,还意外收获了独特的“梨花+猫爪草”蜂蜜。 “梨花蜜润肺止咳,猫爪草抗菌消炎,这可是‘双效’好蜜。”他自豪地说。 2018年,林下杂草成为新难题:除草剂污染土壤,人工除草费时费力。一次,王同盈看到路边的鹅群,顿时有了主意:“大白鹅爱吃草,让它们当‘除草工’。”他引进了2000多只鹅,鹅群吃草的同时还能产粪肥田,杂草少了,土地也更肥沃。 2020年,随着国家高标准农田政策落地,农场灌溉设施和道路系统全面升级。王同盈顺势将低洼地改造为锦鲤养殖区,三月投苗,五月即可出售;排水沟塘则投放四大家鱼育苗,既满足排水需求、供鹅嬉戏,又增添一项收入来源。 加上后来利用残次梨果和植物废料发酵制作酵素——酵素液喷施叶面补充营养,酵素渣还田改良土壤,最终形成了“有机梨+梨树下套种中药材+梨园放蜂+林下养鹅(除草过腹还田培肥地力)+排涝沟塘养鱼”的“五循环”生态模式。 希望更多人走进农场,了解生态种植 多年坚守让农场获多项荣誉: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国家级生态农场,相关牌匾挂满办公室墙面;2020年,“酵素水果梨”入选“阜阳市十大名优农产品”,吸引众多客户慕名采购;2023年,“五循环”模式入选“全国生态农场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成为各地农户学习的榜样;2024年,农场在全国工商网展评中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和“优质”类个体工商户称号。今年9月,农场的有机梨还亮相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安徽阜阳展厅。 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王同盈翻看报表算了一笔账:“300亩梨园中,150亩处于盛果期,亩产约2000斤,每斤售价5元,年收入约70万元;养鹅年盈利10万元;去年猫爪草市价达每公斤600元,纯收益约100万元;杂粮种植年收入40万元。” 谈到未来,他充满憧憬:进一步拓展农场功能,打造集农业生产、文化体验、健康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文康旅融合型绿色生态基地,让更多人走进农场,了解生态种植的过程,亲身感受生态农业的魅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