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阜阳甘薯“甜”在何处?

2025-9-25 08:54|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61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来自: 阜阳日报

  9月23日,皖美甘薯·2025中国(安徽)甘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临泉县举办。来自全国甘薯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甘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以推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大会为何“花落”阜阳?这背后离不开我市甘薯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本次大会由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阜阳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承办,旨在推进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小特产”向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大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本地甘薯品牌影响力。

  大会为何开在阜阳?阜阳甘薯如何“征服”与会专家学者?还要在地里找“答案”。

  在距离会场20多公里的临泉县杨桥镇前王庄,甘薯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的千余亩红薯丰收在望。

  “外观光滑、薯块均匀、色泽艳丽,又是一个丰产年。”来到田间,基地负责人贾全龙扒开隆起的泥土,挖出一个饱满结实的红薯,忍不住感叹。

  “我们这边的土壤锁肥,种出的红薯产量高、甜度高,市场认可度高。”阜阳市农业科学院甘薯研发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新亮介绍,阜阳地区多砂姜黑土,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宜种出优质鲜薯。

  从种植规模来看,阜阳的甘薯种植面积在安徽省名列前茅。据统计,2024年我市甘薯种植面积约70万亩,年产鲜薯140万吨,其中临泉、阜南、颍上、太和等地种植较多。

  近年来,鲜食型甘薯需求量增长,本地甘薯种植也由以传统淀粉型为主转变为以鲜食型为主,并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贾全龙创办的临泉县龙信诚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甘薯种植规模从最初的100多亩扩展到现在的5000多亩。利用政策帮扶项目,他还在临泉县高塘社区建设60亩钢架连栋大棚进行蜜薯育苗,年可培育蜜薯苗2亿棵,向周边辐射形成5万亩蜜薯产业种植基地,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在品种培育与技术创新方面,依托于阜阳市农业科学院,我市建有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薯优质新品种选育、产业创新团队;拥有自主选育品种12个,其中阜菜薯1号的选育填补安徽省无自主选育菜用薯空白;主持制定《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叶菜用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产业发展,加工是关键环节。位于界首市的安徽丰絮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采用三蒸三烘倒蒸工艺,真空锁鲜、巴氏杀菌,生产甘薯休闲食品、粉条、粉皮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年加工能力超1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的深加工产业体系。

  颍上县绿地食品有限公司则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年加工鲜薯能力超8000万斤,生产的甘薯淀粉、粉条等高附加值产品畅销全国。

  从淀粉、粉条加工,到甘薯休闲食品、果脯等多元化产品开发,阜阳的甘薯加工企业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甘薯正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甘薯品牌,如“贾氏红薯”“姜尚乐薯”等,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市甘薯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当天的大会上引发专家学者的探讨。会场外设置的展示区摆放的我市甘薯新品种及深加工产品,更是吸引众人品尝、了解。

  会上,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永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员邱思鑫等专家学者,围绕甘薯种植、加工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深入探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解读国家及地方关于甘薯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等。

  专家学者带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参会的种植户、甘薯企业获益良多,特别是他们针对甘薯种植、加工、贮藏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的深入探讨,为甘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本次大会不仅是对阜阳甘薯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我市乃至安徽的甘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全国甘薯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交流,不仅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有利于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促进甘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我市甘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甘薯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