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晨光里的格拉条

2025-10-17 09:34|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388| 评论: 0|原作者: 高宝泉|来自: 阜阳日报

  阜阳的晨光从不是悄无声息的。当第一缕阳光越过颍河堤岸,斜斜地漫进小街巷,巷口的卷闸门便“哗啦”一声被拉开,芝麻酱的浓醇混着刚煮滚的麦香,像一双刚揉过面团、带着温度的手,轻轻揉醒了整座城市——这是格拉条的味道,是每个阜阳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深夜翻到家乡美食视频时,喉头发紧的乡愁。

  阜阳街角的格拉条店,从不用霓虹灯配华丽图案。大多是一到三间门面,门口挂块招牌,要么是“二中格拉条”“莲池格拉条”“付家格拉条”,或是“李记格拉条”等,看着不洋气,却比任何网红招牌都让人感到踏实。你问老阜阳人哪家格拉条最好吃,人家多半会说:“我家楼下有一家”“我上学时候学校后门口那家”“我家小区旁边巷子里那家”。

  进店时总能看见操作室的师傅在忙活:醒好的面团泛着浅黄的麦色,被塞进特制的铁桶,师傅握着电动轧面机的手柄轻轻一推,粗实的面条就“哗啦啦”地落进沸水里,像金黄的雨丝坠进锅里,溅起细碎的水花。旁边的案子上,芝麻酱盛在大瓷碗里,搅开时能拉出细细的丝;辣椒油红得透亮,碗边还沾着几粒炸香的辣椒籽;荆芥、黄豆芽、炒花生都码得整整齐齐。没有花哨的摆盘,却透着一股子阜阳人的实在——好东西从来不用藏,明明白白摆给你看。

  “小碗七块,大碗八块!”师傅的嗓门亮得能穿巷,客人刚在凳子上坐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格拉条就端了上来。一只瓷碗,一双竹筷,再配一碗面汤,汤里飘着几粒葱花,喝着暖胃。要是想换鸡蛋汤,师傅也手脚麻利地冲好,瓷勺“当啷”一声放进碗里,笑着说:“慢点儿喝。”

  格拉条价格实在,操作时间短,老少都爱来:赶时间的上班族掐着点过来,三两口扒完面就往单位跑,嘴角沾着芝麻酱也顾不上擦;晨练的老爷子端着碗,慢悠悠坐着,就着面汤跟隔壁桌的老伙计聊天。

  店里最热闹的,要数熟人撞见的时候。“哎!你咋也在这?”“可不是嘛,好几天没吃这口,想得慌!”话音刚落,两个人就往一张桌凑,边吃边唠家长里短。等到结账时,互相掏出手机争着扫码支付,“我来我来!上次你付的不算!”“不行!明明是我先掏的手机!”推搡间满是笑声,谁也不会计较那几块钱——这是阜阳人刻在骨子里的豪爽,制作一碗格拉条的功夫,人情味儿就熬得比碗里的芝麻酱还稠。

  说起格拉条的前世今生,版本不一。有人说宋代苏东坡在颍州当知府时,就尝过这口,当时还叫“金条面”;也有人说,是早年晋商把山西饸饹面带来阜阳,本地人加了芝麻酱、荆芥,把面条加粗,改成了如今的格拉条。现在,格拉条已成为阜阳特色小吃的名片,不仅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配有《格拉条之歌》传唱。外地来的朋友听得新鲜,用筷子挑了几根面条,小心翼翼送进嘴里,起初会皱皱眉——面太筋道,嚼着费劲儿,酱料也比家乡的重。可多嚼两口,麦香混着芝麻酱的醇香弥漫开来,豆芽的脆劲儿在齿间爆开,忽然就品出了滋味。一口气吃完,抹着嘴说:“原来这就是阜阳的味道,比我想的香多了!”

  为了让更多人爱上这份香,店家也在悄悄改进。有的店添了新花样:加了菠菜汁的绿格拉条,看着就有食欲。这种改进,不是丢了本味,而是把阜阳的实在,揉进了更贴心的考量。毕竟,格拉条不该只藏在阜阳的巷子里,它该让更多人尝到,该跟着阜阳文旅的脚步,走出皖北,走向更远的地方。就像每个阜阳人,既要守着骨子里的实在,也要学着跟上时代的脚步,不丢根,也不忘向前走。

  漂泊外地的阜阳游子回到家,就往巷口的格拉条老店跑,进门喊道:“师傅,来一份大碗的!”师傅抬头一瞅,笑着应:“还是大碗,多放荆芥?”不等点头,面团就被塞进轧面机,面条“哗啦啦”落进沸水。第一口面进嘴,辣椒油的辛香窜进鼻腔,荆芥的清苦刚好解腻,瞬间就把一路的舟车劳顿、异乡的委屈想念,都冲得干干净净——原来乡愁从来不是抽象的念想,就是一碗格拉条的味道。

  若是你来阜阳,一定要去寻一家格拉条店。坐下来,点一碗面,金黄的阳光洒在裹满酱的面条上,连热气都泛着暖光。听着师傅轧面的“哗啦啦”声,混着巷口卖豆浆、炸油条的叫卖声,再尝一口,便会懂得,这碗面里装的不只是麦香和酱香,还有阜阳的晨光、阜阳的人情,以及每个阜阳人对日子最朴素、热烈的爱。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豆腐里的乡情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