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过后,寒意渐浓,颍上县城随处可见的柿树上,缀满橙红饱满的柿子。与果园采摘的热闹场景不同,这里的5000棵柿树已连续21年不摘果实,只为将柿子留作越冬候鸟的“口粮”。这是一座城与鸟儿的温暖“约定”。 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的颍上,是候鸟南迁北徙的重要停歇地。21年前,颍上县林业部门开展候鸟观测时发现,每到冬季,大批斑鸠、灰椋鸟、白头鹎等鸟类会聚集在零星的果树上觅食,却常因食物不足面临生存问题。于是,一场“为鸟留果”的暖心行动就此开启。 “最初只是尝试留下几棵柿树的果子给鸟儿,没想到很受鸟儿的欢迎。第二年,飞来的鸟更多了。”负责管护柿树林的护林员白国友回忆,从2005年起,当地不仅不再采摘果实,还特意逐年扩大柿树种植规模,从最初的800棵逐步增加到如今的5000棵。 这些柿树主要分布在颍上县的花园社区、滨河公园、慎城路等处,柿树胸径多在50厘米以上,平均每棵树年产果300斤左右。该县年产上百万斤的柿子,为鸟儿打造出一片充盈的“粮仓”。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枝头的柿子随着气温降低慢慢软化,成为鸟类易于啄食的天然食物,经常能看到成群的候鸟前来觅食。 21年来,当地的柿树林已成为候鸟与人类和谐共处的见证。 除了护林员,当地居民也自发加入护林队伍,定期巡查林木、清理垃圾,避免人为干扰候鸟栖息。 颍上县林业部门负责人马进介绍,他们通过长期监测发现,在此停留的候鸟种类从最初的12种增加到现在的21种,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如今,每到秋冬季节,红彤彤的柿子便挂满枝头,成群的鸟儿在林间穿梭啄食,成为颍上县一张独特的生态名片。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专程赶来,定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柿树不摘果,鸟儿吃得欢。”马进说,这个“约定”,让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妙乐章在这座城市持续奏响。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