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清音作品《 星辰大海》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11月4日下午,“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市举办。本届群星奖共有来自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群众文艺工作者参评。经过初选、复评与终评,我市曲艺作品太和清音《星辰大海》荣获“群星奖”。这是今年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 “我们年初就开始筹划这个节目。”该剧主演、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太和清音省级传承人于飞介绍,根据展演要求,各地参演节目需反映当地发展特色。“‘科技强国’是时代的强劲脉搏,我们代表安徽参与展演,自然要展现合肥作为科技之城的魅力。”于飞说。经过资料搜集,她发现“星辰大海”已成为网络热词,代表着年轻一代奋力拼搏、献身科技事业的精神,于是最终将节目定名为《星辰大海》。 在主题立意上,该剧紧扣“科技强国”的时代脉搏,以“个人叙事映照大国担当”为核心,聚焦中科大学生安然扎根合肥、投身量子物理研究的人生选择,通过她与母亲在“逐梦科研”与“城市选择”之间所产生的分歧,到最终达成信念共鸣的情感脉络,细腻勾勒出当代科技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诠释了青年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 在艺术融合与创新方面,作品坚守太和清音的非遗本质——以“坐唱为基、五声为韵、中州音韵衬太和方言”为独特表达,保留古筝的标志性音色,搭配三弦的醇厚、琵琶的灵动等乐器,构建传统声景。旋律随叙事起伏而变化,唱腔兼顾“叙事性”与“情感力”,实现了传统曲艺韵律与现代故事语境的无缝衔接,使太和清音在时代主题中焕发新生。 除于飞外,该剧主创还包括太和清音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洪奎、市级传承人高虎,以及省市级群众文化骨干。创作与改编双轨并行:一方面深耕“非遗活态传承”,打破大众对传统曲艺“题材陈旧”的刻板印象,以青年熟悉的“科技追梦”故事为载体,让太和清音贴近当代语境;另一方面突破非遗表演形式局限,将传统“坐唱”改为更具舞台表现力的“站唱”,既保留唱腔韵律精髓,又通过肢体语言增强情感传递,助力太和清音走入更广阔的时代视野。 作品初稿完成后,团队在太和县清音协会进行了多轮闭门打磨,逐句推敲唱词、调整旋律,确保非遗韵味不褪、情感表达不失真。参演阵容由省市级文化馆、太和县清音传习所联合组建,形成“核心领衔+专业伴奏”的黄金配置。节目随后赴安徽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完成专业录制,作为安徽省唯一选送的曲艺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 此次太和清音作品《星辰大海》获奖,与我市在第十七届“群星奖”中获奖的淮河琴书作品《轧狗风波》一道,印证了阜阳群众文艺创作实力雄厚、薪火相传,持续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旨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该奖项每三年举办一届,代表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准,是衡量各地群众文化发展水平的核心标尺。群星奖始终秉持“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理念,集中展示每三年来全国群众文艺的最新成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