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终于如愿以偿调至阜阳。 然而,再次来到心心念念的颍州西湖岸畔,他却忧心忡忡——这里部分水域淤塞,昔日的碧水清波变得支离破碎。 在欧阳修心里,颍州西湖不只是一个湖,更是他宦海浮沉中寻得的心灵归宿。他决心,一定要治理好这片水域! 很快,欧阳修便开始动员颍州百姓参与治理,亲自督工,带领他们清淤疏浚、整理洼地。 在众人的努力下,颍州西湖零散的水面终于重新连成一片。 欧阳修还命人在水面上遍植莲藕。不过一两年光景,颍州西湖上便重现“十里莲花接天映日”的美丽画卷。 欧阳修的抱负不止于此。漫步湖畔,他想起前任太守晏殊亲手栽下的两棵柳树,便命人在树前建起一座“双柳亭”。沿着十里长堤,他还亲手栽下垂柳及其他花木。 蜂蝶翩跹而至,鸟儿婉转啼鸣,颍州西湖很快成为一处鸟语花香、水天相映的世外桃源。 当时的颍州西湖,虽然美景重现,但岛屿零星分布,岸岛相隔,游人往来甚是不便。欧阳修也发现这个问题,亲自踏勘湖岸,反复斟酌,最终选定三处要地,修建宜远、飞盖、望佳三座石桥。从桥址的选择到桥身的造型设计,他都亲自参与,连桥名也都是他反复推敲而定。 施工现场,工匠们在湖边凿石砌墩,叮当声不绝于耳。欧阳修站在一旁看着,目光随着工匠的动作游走,仿佛已看到游人从桥上经过、驻足赏景的画面。 这份期待让他心潮澎湃,提笔为三座桥各赋诗一首。 写宜远桥,他道:“朱栏明绿水,古柳照斜阳。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咏飞盖桥,他叹:“鸣驺入远树,飞盖渡长桥。水阔鹭双起,波明鱼自跳。”赋望佳桥,他感:“轻舟转孤岛,幽浦漾平波。回看望佳处,归路逐渔歌。” 这些桥建成之后,不仅连通了岸与岛、岛与岛,更成为颍州西湖上的点睛之笔。游人可于桥上信步漫游,百姓出行也更加便利。 彼时的颍州西湖,也终于变成了欧阳修期待的样子,更成为他流连忘返之所。 每当夕阳西下,他总爱站在桥上眺望湖景,看晚霞染红水面,听归鸟啼鸣林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