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快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12 10:18|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859| 评论: 0|原作者: 庞文轩 李强|来自: 阜阳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彰显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奋力谱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两山”理念:绿色发展的思想灯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是不可替代的绿色资源。唯有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局面。基于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落后生产方式,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加强生态修复与治理,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双碳引领: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支点。全会强调“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凸显了绿色低碳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硬性约束。这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而且是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突破的强大动力。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正在全面激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体系和消费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一方面,通过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我国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跃升。

  协同推进:系统治理的科学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协同发力。全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精准把握了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战略远见。第一,降碳是核心任务,是实现绿色转型的重中之重,降碳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重点在于优化能源结构,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第二,减污是紧迫要求,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需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第三,扩绿是基础支撑,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举措,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秉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合理利用每一份自然资源。第四,增长是最终目标,是绿色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将以上四个维度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体系支撑:构建绿色发展的四梁八柱。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体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等。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主体,应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重点研究节能降碳这一领域,推广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公众应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让低碳理念融入日常、化为行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协同发力的治理局面,才能汇聚起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