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时间仿佛有着不同的流速。墙上挂钟的指针一圈圈走过,记录着每一次45分钟的相遇与对话。作为该中心负责人,心理治疗师刘昊伟的日常工作,便是守护这些流淌着故事的时光。在这里,他见证了许多心灵的“寒冬”与“春日”。 医心与医病同等重要 “今天您想和我聊些什么?看看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您。”初冬的咨询室里,刘昊伟正接待来访者。聊天——这个看似人人都会的事,正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作为中级心理治疗师和中级社会工作师,刘昊伟凭借专业背景,能娴熟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他的引导下,“聊天”仿佛具有一种疗愈的力量,能帮助人们走出情绪低谷,甚至有时能挽救生命。“来访者心里往往压抑了太多东西,他们需要倾诉,需要被看见、被理解。”他说。 来访者小凡(化名)已接受心理咨询六年。曾经,工作不顺和家庭关系紧张让她陷入焦虑,内心难以平静。“感觉自己被困在狭小的黑暗空间里,恐慌,喘不过气。”经过专业心理引导,她的紧张情绪逐渐缓解。“在那里,没有评价、没有审视、没有伤害,只有理解、共情与支持。”小凡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六年的心理咨询让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纳自己,工作有了起色,家庭关系变得和谐,与人相处也更懂得保持边界。 “来访者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医心和医病同等重要。”刘昊伟说。 亲手打造“心灵温室” 这份疗“心”的工作,刘昊伟已坚持六年。2019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招聘信息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起涟漪。一边是深圳某国企总部的职位,一边是家乡的召唤,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难以抉择。 刘昊伟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应用心理专业。“我学的是临床心理学,家乡的岗位或许更能发挥我的价值。”几经思考,他决定返乡。然而实地探访时,诊室外斑驳的指示牌和室内积尘的场景,让他心凉了一半——这一切都反映出当时医院心理健康服务的缺失。 “我们很需要像你这样专业的人才,希望你能用所学知识服务家乡。”院领导的一句话,最终打动了他。 回到家乡意味着从零开始,但能做喜欢的事,刘昊伟的内心一下子踏实下来。他与同事一起着手改造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从一颗螺丝到一块地板,都凝聚着他的用心。升级后的咨询室宽敞明亮,沙发、茶几摆放有序,走进来便让人感到放松,成为许多来访者的“心灵温室”。 在刘昊伟接触的案例中,有因父母过度焦虑导致孩子抑郁的,有因生意失败、家庭破裂而走投无路的,也有因考研压力精神崩溃的……面对这些情况,他通过评估状态、稳定情绪、共情理解、解读心理、提供建议等步骤,一步步给予专业干预。 “我会根据医学常识和临床经验,首先确保来访者生理上的安全。”刘昊伟说,心理问题常伴随躯体反应,如失眠、胸闷,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真正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情绪。”他强调,心理治疗不是进行道德评判,也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要做那个举着温暖灯火的人,陪伴他们看清脚下的路。” 成为“至暗时刻”的那束光 面对社会上“心理治疗师是假医生”的议论,刘昊伟始终用行动回应。咨询室里发生的真实而积极的改变,给了他坚持的动力。“如果我的工作能给别人带来一丝安宁,能让来电者每晚多睡一会儿,那就值得。”他说。这个职业让他得以触摸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成为照亮他人“至暗时刻”的那束光。 如今,作为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负责人,刘昊伟的视野更加开阔。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他也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重点关注的方向。 他创作的《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科普动漫荣获国家级二等奖,本人也获得“科普达人”称号。借助生动易懂的形式,他努力为儿童青少年点亮心灵的明灯。“全国有超过5000万名精神障碍患儿,帮助他们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参与和系统‘破局’。”他表示。 作为省心理健康巡讲专家,刘昊伟持续将心理健康知识送进更多机关、企业和校园,让心理健康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望着医院即将在年底投入使用的公共精神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刘昊伟知道,他的“心理梦”有了更坚实的舞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