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指尖上的技艺

2025-11-20 10:12|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432| 评论: 0|原作者: 赵怀勇 文/ 摄|来自: 阜阳日报


  深秋的皖北平原,晨雾尚未散尽,临泉县豪杰杂技学校的训练厅内已响起清脆的器械碰撞声。市级非遗传承人侯杰正指导少年们练习“单手顶”,指尖翻转间,瓷碗在掌心、指尖、肩头流转如星,少年们额角的汗珠折射着晨光,映照出这门千年技艺的鲜活肌理。作为“中国杂技之乡”,临泉县三千载杂技文脉绵延至今,从田间地头的谋生技艺到登上国际舞台的艺术瑰宝,从单一表演到文旅融合的产业集群,这门“指尖上的技艺”正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篇章。


  从历史深处走来:

  三千年文脉的烟火传承

  临泉杂技的根脉,深植于皖北大地的历史土壤。考古学家在临泉境内的西周遗址中,曾发现刻有杂技表演图案的青铜饰件,佐证着这门技艺三千年的传承史。

  临泉民间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西周传承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在临泉县博物馆,陈列着一件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磨石,已出现杂技人物的早期雏形,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一件2000年前的汉代绿釉陶戏楼,清晰地表明当时已有成熟的杂技表演。明清时期,临泉境内的韦寨韦小庄、鲖城耿庄、黄岭彭寨等村落已形成专业杂技村,“无韦不成班,无耿不成团”的俗语在豫皖边界流传甚广。

  举办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的消息传来,68岁的侯忠义就按捺不住那股兴奋劲儿。作为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泉杂技)代表性传承人,他8岁就随父侯德山学杂技基本功,12岁习“三仙归洞”等传统戏法,15岁出师登台,擅长表演“浪桥飞人”“高椅”等节目。指尖灵活、神出鬼没,是他的拿手好戏。1987年受邀参演《红姑寨恩仇记》等电影,名声大噪。2009年,他携祖孙三代回临泉创办豪杰杂技艺术学校。2018年,学校被命名为市级传习基地,获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等各类奖项40余项,出访多国参演“欢乐春节行”,登2019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及多届全国乡村春晚。在他看来,把指尖的手艺传承下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临泉杂技注入了活力。临泉农村有着深厚的杂技艺术传统,涌现出韦寨镇韦小庄、鲖城镇耿庄、黄岭镇彭寨等一批杂技专业村。这些村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露一手。

  在杂技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临泉杂技人才不断涌现。杂技传承在守正创新中大步向前发展。目前,临泉开设杂技学校4所,在校学生约400人;全县拥有各类杂技、马戏团队一千多个,从业人员超过两万人,形成了韦寨韦小庄、鲖城耿庄、黄岭彭寨等一批杂技专业村;非遗传承人1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市级6人,胡军、胡思圆同志更被授予“安徽省十大名角”称号。

  这门古老技艺的价值在新时代得到正式认可。2021年,“临泉杂技”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如今,在韦寨镇韦小庄,仍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练功带、堆放的道具箱,老人给孩童示范顶碗基本功的场景,成为乡村最动人的文化风景。村里80%的人都懂杂技,过年时搭起临时舞台,祖孙三代同台表演是常事。目前,韦小庄就有300余人从事杂技行业,常年在外演出的团队达17个。


  创新发展的崭新路径:

  从“技”到“艺”的蝶变

  在临泉县豪杰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软钢丝——乘风破浪》的排练正进入关键阶段。舞台上,杂技演员踩着细细的软钢丝缓步前行,突然一个单膝跪地的造型引来雷鸣般的掌声。这个融合了体操惊险与舞蹈柔美的节目,已斩获2023年法国第十届巴约国际马戏节金奖、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等多项荣誉。

  节目创作者侯杰站在侧台,手中握着标注密密麻麻的排练笔记。这位5岁学艺的杂技世家传人,如今身兼省杂协副主席、豪杰杂技学校校长双重身份,见证着临泉杂技从“炫技”到“传情”的转变。

  “过去我们靠‘险’吸引观众,现在要让节目有故事、有情感。”侯杰指着排练厅墙上的标语“以技载道,以艺传情”介绍,“当传统杂技遇上时代新风,杂技人只有走好创新发展一条路,在传承的同时,要让杂技艺术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创新的根基在于人才培养。在临泉县神龙杂技学校的教室里,一边是初三学生正在背诵文言文,一边是低年级学员在练习“转碟”基本功。

  “我们实行‘文化课+专业课’双轨教学,保证学生既能练出真功夫,又不耽误学业。”校长曾超介绍,学校自创办以来,已培养300余名毕业生,成为杂技团队的骨干力量。而这样的杂技学校,临泉共有4所,在校学生约400人,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政策扶持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临泉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十二条意见》等政策,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杂技事业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的杂技学校建设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设立杂技艺术创新奖,对获奖作品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

  “政府的支持让我们能安心搞创作。”侯杰说,他的团队近年来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并在国家级大型活动中展演。

  人才梯队的完善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在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的筹备现场,临泉县斐天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胡军正带着孩子们加紧排练,力争让民间杂技在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给孩子们更多锻炼机会,让更多人看到杂技人的努力。”胡军说,“本届杂技节上,我们有单独节目,也有合作节目,通过这个平台,要让孩子们长见识、增动力、长本领。”

  目前,临泉县有中杂协理事1人、中杂协专职委员会委员3人、中杂协会员42人;省杂协副主席1人、理事6人、省级杂协会员159人;县级杂协会员两百余人。1000余支杂技团队、2万多名从业人员构成了临泉民间杂技的坚实根基。


  文旅融合的探索之路:

  从艺术表演到产业集群

  夜幕降临,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华灯初上。大型杂技剧《封神之哪吒觉醒》正在小镇剧场上演,舞台上“哪吒”踩着独轮车腾跃翻转,光影技术营造的“风火轮”特效引得观众阵阵惊呼。这场将杂技技巧与姜尚文化、封神IP相结合的剧目,自今年暑假推出以来已演出80余场,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

  “既能看杂技,又能逛古镇,孩子玩得特别尽兴。”来自河南周口的游客王女士说,她特意带着孩子驱车两小时来体验。

  杂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临泉的产业发展格局。长官杂技小镇作为核心载体,已建成杂技剧场、杂技博物馆、研学基地等设施,形成“白天看表演、晚上赏夜景、全天品文化”的旅游模式。

  “杂技剧场是杂技小镇的核心表演场所,今年以来,已经累计表演200余场,大受观众欢迎。”临泉杂技团负责人尹波说,“我们把杂技艺术与舞台元素紧密结合,创编出红色杂技剧、封神杂技剧,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杂技艺术的时代内涵。”

  小镇还引进的学历馆研学项目,开设“杂技研学课堂”,设置转碟、顶碗等基础体验课程,配套开发杂技主题文创产品,深受学生欢迎。

  “我们要让游客从‘看杂技’变成‘玩杂技。”小镇运营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10月,小镇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30%。

  节会经济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纽带。自2009年以来,临泉已连续承办六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累计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即将举办的第七届艺术节更具特色:将姜尚文化与杂技艺术结合创作情景剧,举办“姜尚IP+杂技文创”展示活动,开展长三角文化名家交流合作。

  “通过节会搭建平台,让临泉杂技走向全国,也让全国游客走进临泉。”县文旅体局局长崔裕付说。

  临泉县把民间杂技艺术与发展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出长官杂技小镇、木一博览园、滑集桃花园、高塘鹭鸟村、杨桥桃花岛、老集东马寨古村落等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同时,将杂技艺术融入节庆文化活动、文化惠民工程及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杂技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等常态化展演,既激活了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县域旅游注入鲜活动能。据统计,全县民间杂技艺术团队年创收15亿元,不仅实现了杂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带动旅游项目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文旅兴县提供了坚实支撑。

  杂技产业的崛起,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临泉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收入4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达374.2亿元,位列全省县域第二;2025年1至10月,全县接待游客730万人次,旅游收入43.8亿元。

  “杂技是临泉的靓丽名片,更是富民产业。”崔裕付说,“我们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创新发展’思路,深化杂技与文旅、教育、科技的融合,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初冬时节,豪杰杂技学校、长官杂技小镇的排练厅依旧灯火通明。侯杰、尹波、胡军、曾超等杂技中坚力量正带着少年们苦心练习,只为让民间杂技这个“指尖上”的技艺,让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从西周遗址的青铜饰件到国际舞台的金奖荣耀,从乡间集市的帆布舞台到文旅融合的产业新城,临泉杂技这门“指尖上的技艺”,正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续写着不朽传奇。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