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应结合阜阳“千年文脉、烟火水乡、暖城阜阳”独特气质,加快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激活地方“千载名城、千古名相、千年伯乐、千万人民”人文基因,推动阜阳文旅高质量发展。 解码文化基因,塑造文旅新标识 阜阳文化根脉深植于淮河流域文明沃土。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治国智慧,到欧阳修、苏轼泛舟颍州西湖吟咏的“未觉杭颍谁雌雄”;从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到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千百年来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孕育出开放包容、多元交融的文化气质。解码地方文化基因,要将尊重历史的叙事春风化雨般融入现代生活体验中,通过场景再造与互动创新将历史叙事融入文化体验,将“历史往事”转化为形式新颖、受众喜闻乐见的“身边故事”,为文旅融合与城市品牌良性互动提供持续供给。 厚植文化底蕴最终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战略打通资源价值转化通道,一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颍州西湖、八里河等景区为核心,串联淮河风情廊道、非遗体验线路,发展夜间经济、文创市集等新业态,打造“千年文脉、烟火水乡、暖城阜阳”旅游品牌;二是赋能产业发展,通过设计赋能提升柳编、彩陶等传统工艺附加值,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让文化为产品注入故事力;三是构建主客共享人文空间,鼓励市民参与文化传播、非遗传承,使文化认同转化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最终,通过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支撑良性互动,在区域发展中塑造出既有历史厚度、又具时代活力的鲜明标识。 文化要素融合,培育增长新引擎 作为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的关键组成部分,阜阳要把握战略机遇,推动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质量迈进,持续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坚持推动重大标杆项目与“小而精”项目并举,加快建设淮河风情百里画廊、梦幻冰雪世界文旅综合体、岳家湖潮创乐园,形成“大型引领+轻量迭代”供给结构。依托“乐地·颍淮之光”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地,打造数字非遗研学、民俗街区与研学营地等复合场景,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宣传和教育阵地。 文化基因深层赋能,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对新兴业态的孵化培育上,更要体现在重塑区域竞争的核心软实力上。推动人文要素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塑造“一核一廊两翼多极”文旅发展新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强化“两翼”带动与多点支撑,形成轴线联动、板块协同的空间组织;以“新场景+新业态”激活消费链条,赋能商业空间发展。构建“触摸阜阳千年文脉”“品味阜阳烟火水乡”“暖城阜阳以解乡愁”三大促消费活动体系,形成文化、体育、商业、旅游深度耦合增长极。力争以重大项目和品牌活动为牵引,打造可持续的“流量—留量—销量”转化闭环。 深化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 文化基因的解码与要素的融合,需要健全体制机制,保障持续运转。阜阳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表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文明治理新形态,是激活地方人文基因、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 创新要素供给机制,破解“资源转化”难题。积极探索文化资源的市场化估值和资本化路径,通过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推广“文旅贷”等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文创研发、品牌培育等关键领域。对社会资本投资超一定规模的文旅项目给予适当奖补,针对高端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专项支持,提升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效率。创新人才供给模式,实施“阜阳名家”培养计划,既注重引进高端创意人才,又大力培育本土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文旅带头人,将“人力”转化为“人才”,为人文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优化协同治理机制,激发“多元共治”活力。地方政府牵头,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文旅、发改、规划、农业等多部门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推动人文经济发展“一盘棋”格局。注重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市民成为城市文化的讲述者和代言人,支持村集体和村民通过入股、参与经营等方式分享文旅发展红利,将“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构建主客共享、共建共荣的文旅发展共同体。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